蔡继明谈网约车:应给非本地户籍市民同等的从业权利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新兴业态呈现出活力迸发、引领世界的可喜局面。特别是以网约车为代表的“互联网+”便捷交通新业态迅猛发展,人民群众出行方式实现创新,解决了以往打车难的痼疾,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滴滴、易到等为代表的网约车平台为数千万网约车司机提供了就业机会,为数亿城市居民提供了个性、便利、多样化出行选择,有效激活了社会闲置资源,提高了城市交通出行效率,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麦肯锡发布的《寻找快车道: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新趋势》调查报告,“中国消费者自从使用移动出行O2O服务以后,减少了近20%的私家车出行。”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华北城市智能出行大数据报告》,智能出行平台出现后,北京每辆车日均服务人次显著提升,达到2.24人次,在不增加路面拥堵的情况下,提升了12.1%的小汽车利用率。另据易观智库发布《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盘点&预测专题研究报告2016》,2014-2016年三年间中国移动出行用车用户规模分别是2.11亿、2.94亿、3.62亿人,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6年市场规模已达1084.5亿元,预计2018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675.7亿元人民币。 2016年7月,交通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并于2016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暂行办法》从政府部门规章层面明确了网约车的合法地位,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次,这无疑是对传统出租车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突破。但在随后42个城市地方交通运输部门正式发布的网约车管理实施细则中,则对网约车司机及车型的准入设置了较高的门槛:除了户籍、车牌限制之外,还在车辆的轴距、排量、装GPS等硬件设施,及把数据信息接入当地监管平台等诸多方面做了明确要求;部分二三线城市在驾驶员、车辆、平台等方面对网约车提出的要求照搬甚至超越一线城市;各地都规定司机通过网约车考试才可经营网约车(从已经考试的城市看,通过率普遍不超过20%,广州首场考试更是只有两名司机通过)。由此导致各地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出现了网约车供给下降,居民出行又重新面临打车难、打车贵的局面,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为了改进网约车管理模式,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给予非本地户籍市民同等的从业权利。在百姓的衣食住行领域,各城市未限制外地人员从事前三个领域的工作,建议出行领域也不要设定户籍限制。部分城市都要求外来人口必须持有居住证半年或一年以上。很多驾驶员即便马上取得居住证或开始缴纳社保,短期内仍然不能申请从业资格证。取得居住证或缴纳社保的时间长短,是驾驶员主观努力无法实现的,不宜用作筛选驾驶员的限制条件。建议取消这类限制,通过教育、考试选拔出高素质的网约车从业者。首先,户籍改革正逐步推进,旧的户籍制度与经济新常态不匹配,更开放、更科学的户籍管理机制将是大势所趋。其次,对网约车的户籍限制有悖于市场经济和公平就业原则。以北京为例,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北京现有常住人口2172.9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约807.5万人,占比37.2%;现已解决就业1042.5万人,16至60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约75%,即尚有587.2万人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其中常住外来人口约为218.4万。因此,要求网约车司机具有本地户籍事实上损害了这200多万公民的就业机会。再次,部分地区网约车管理细则与现行的《行政许可法》、《反垄断法》、《居住证暂行条例》等多部法律存在冲突,刻意通过户籍限制影响网约车数量供给和司机就业,既不合法,也不合理,显然属于政府干预过多、人为阻碍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单独对于网约车行业进行户籍限制也有悖于公平合理原则,更不能解决北京等特大城市的现行问题。 第二,降低车辆准入标准。对网约车轴距、排量等的限制,应契合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应大力提倡拼车、顺风车,提高车辆利用效率。建议网约车车龄不超过8年,燃油车轴距不小于2600毫米,排量不小于1.6L/1.4T,车价不低于本地出租车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