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唐瑾:经典传承从一份大学书单开始
2017年,是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第11周年。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要求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对每一个有基本学历的公民都提出了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希望。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唐瑾就如何强力推动高等院校学生阅读经典提出意见建议。
“通过调研了解到,当今许多大学生自中学就没有养成读书尤其是读经典的习惯,平时除了学习阅读考试类和自己的专业书籍,很少有读其他书的兴趣和计划。大学生特别是文学院系的学生阅读经典的情况令人堪忧,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不理想。”唐瑾感慨地说,倘若就读高等院校的青年学子都不能对经典阅读做出引领和表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将是一大不足与遗憾。
唐瑾告诉记者,传统文化教育、经典文学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受重视不够,对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大学语文或思想道德教育等层面,没有将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文学院没有将其作为中文学习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待,课程分量,相适应的考评机制都有欠缺。
唐瑾建议,由教育部和相关部门牵头,研究确定高校学生中外经典阅读总书目,进一步规范、引领和强化高等院校学生的经典阅读,各高等院校根据“总书目”制定或修改完善适合本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应读书目或书单,精准实施高等院校中外经典阅读、诵读工程,重点解决大学生读经典和怎样读经典的问题。
“在推动经典阅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中,可以制定相应与有效的评价激励和引导机制。”唐瑾提出,在尊重经典文学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改进现在的考试模式、识记方法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网络与新媒介、图书馆和资料室,为学生建立以经典文学为内容的多维空间与学习氛围;将“熟读”、“诵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贯穿在经典文学的教学模式中,并定期考查,设立强制精读与拓展泛读两结合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多读纸质经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