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汝极:传承传统文化,中小学该做好哪些“文章”?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对中小学来说,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一项需要认真做好的基础性工作。那么,中小学该做好哪些“文章”呢?
日前,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热心并高度关注传统文化教育,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重视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提案》的全国政协常委、民进新疆区委会主委、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牛汝极。
要关注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短板”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出台,充分表明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牛汝极说,“对中小学来说,这项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牛汝极认为,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青少年中的缺位现象,给予关注和重视。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决定着国家未来,影响着民族复兴。青少年是未来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然而,目前他们尚没有能够接受到充分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现象的让很多人感到忧心,也让很多有识之士着急。
去年,牛汝极专门就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进行过专题调研。通过深入调研,他发现,当前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牛汝极认为,一方面,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缺少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目前,经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相关学科教学中已经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但由于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及连续性,往往流于课堂的教学形式,思想教育成效并不明显;第二个方面,缺乏传统文化教育人才。他认为,抓好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待整体提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要求学生背诵唐诗宋词、经典古文,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向学生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难以引导青少年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的正能量;第三个方面,缺乏社会舆论的引导。牛汝极说,当前,学生面临开放的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文化多元及信息对冲使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兴趣度有所下降。不进一步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就很难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整体合力;第四个方面,缺乏家庭教育。他说,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家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足,有些甚至出现了传统文化断代的现象,家庭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严重缺失。
牛汝极说,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文明素养、培养其高尚品格具有积极意义。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各科教学
“虽然很多学校都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重视度还远远不够。”牛汝极告诉记者,“要让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必须要融入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去,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可行路径。”
牛汝极说,分学段有序推进就是针对不同层次青少年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重点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追求学用一致的育人效果。
他认为,小学以培植情感为主,可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一方面诵读国学经典。学习国学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学好语言文字,读书才是直接接受传统文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传统教育一定要从孩子抓起;另一方面学习书法,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牛汝极就书法举例说,所谓书,就是文字、记录;所谓法,就是法则、规矩、模式。书法要求按传统规范书写汉字,在反复的练习中少年儿童能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研究,便于准确表达。第三方面诵读古诗,知晓仁人志士的故事,了解家乡生活习俗、传统节日、礼仪文化,感受爱国情怀,培养亲近自然、珍惜生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和亲近感。
那么,初高中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又该如何推进呢?牛汝极认为,应该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注重认知与行为的结合,珍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从各种文化体验的感悟中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归属感;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认识国家前途命运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关系,建立文化自信,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国家尊严和国家的核心利益。
“一旦融入到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有了抓手,就能慢慢扎下根来。”牛汝极说。
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丰富多彩起来
“除了课堂主渠道之外,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需要丰富彩的活动作为载体,通过实践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充足养分和精神食粮。”牛汝极说。
牛汝极认为,可开展三方面的活动,以此作为载体,让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加深化,形成体系。
尽管不少中小学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但不够丰富多彩,相对比较单一。如,有的仅仅是国学朗读,有的仅仅是书法课,还有的仅仅是单纯的背诵等。因此,他建议中小学应该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历史发展证明,家国情怀,发端于家庭,形成于学校,践行于社会。所以,学校开展的青少年学生爱国情怀教育可以从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做起,可以从爱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学习了解做起,可以从学习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做起,奠定爱国主义情怀的基础。
与此同时,他还认为,应该开展以“仁者爱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牛汝极认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博施济众始终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在青少年学生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就是要引导他们从孝敬父母的爱心做起,这是“仁”的原点,然后在与同伴和师生交往中、在和周围人有不同意见时要有大爱之心、感恩之意,乐意帮助他人,关爱社会。因而,在青少年学生中要积极提倡随手公益,节约用水用电用粮,力所能及参加社会慈善、环保公益活动,提倡“日行一善”,把做好事、帮助他人当作习惯,培育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和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这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文明素养、高尚品格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牛汝极还建议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青少年学生的修身,旨在培养积极进取的健全人格,首要的是正心笃志。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还提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求人们志存高远,不为眼前小事所烦恼,要淡泊明志,迎难而上,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提倡经常地自我反省,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正确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