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罗永章:伟大的偶像唤醒伟大的自己

发布时间:2017-03-05  来源:人民政协报 中国青年网

放大

缩小

“科学家一定要用科研成果说话”

  1987年,罗永章从兰州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毕业后,赴美留学。那个年代,出国留学的绝对是少数。而出生于山东烟台栖霞县(现为栖霞市)一个贫困小山村的罗永章能够走出国门,并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求学,更是凤毛麟角了。

  记者开玩笑说:“山东栖霞有两个名牌,一个是苹果,一个是罗永章。”

  罗永章笑着说:“没有没有,我不出名,我也不关心出名这个事儿。”

  记者了解到,在2014年青岛召开的一次3000多人参加的生物医药领域的会议上,有了解罗永章的医药专家说了这样一句话:“罗教授,如果说您在国内这个领域是老二,老大是谁呢?”

  罗永章没有回应,只是说:“科学家一定要用科研成果说话,而不是靠论文堆砌。”

  在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罗永章可能还真的算不上出名。因为他很少参加国内的学术会,“很多会不能启迪智慧,是在浪费时间。”他说。

  罗永章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实验室里,钻研课题,手把手带学生。

  他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罗教授几乎就是一台永动机———回国18年了,他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6小时,没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几乎没有晚上10点前离开实验室的时候。

  在美国,罗永章经常是在和导师的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或者在不经意间脑洞大开后,拔腿跑向实验室。你可以说这是科学家的执着、偏执,甚至是神经错乱,但是伟大的发现或许就是那一刹那的直觉。

  18年来,罗永章带领的团队在肿瘤微环境、新生血管信号转导、蛋白质折叠及分子伴侣作用的分子机理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不断结出硕果,确立了他在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的地位。特别是国家一类抗肿瘤药物恩度的成功研发,以及在世界上首次证明Hsp90α是全新的肿瘤标志物,更使他的名字在医生和患者中传开了。

  来自中国的小个子罗永章,因为解决了美国人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研发出活性至少是美国同类产品两倍以上的抗癌药物,入了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两院院士、饿死肿瘤疗法理论的奠基人佛尔克曼的法眼。老先生将其推荐给了另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咖,被称为“DNA之父”的詹姆斯·沃森。

  “我也不清楚这两个大名人之间发生了什么,反正他们经常电话或面对面交流,而我成为了他们某一次的谈话内容,这绝对是一种幸福!”说这话时,罗永章就像一个考试得了满分的孩子,脸上遮不住骄傲的神情。

  另一个足以让罗永章享有盛誉的事儿和一个会议有关。

  美国冷泉港有一个小小的会议中心叫班伯里,这里不定期地召开著名的闭门学术讨论会,用以指导全球某个领域的发展方向。之所以著名,不是因为这个地方,而是参会者的身份——要么是诺奖得主,要么是该领域世界公认的首屈一指的大咖,而且一定是应邀参会,总人数不超过36人(因为空间有限,最多只能放下36个座位)。在1977至2002年的25年间,有不少于39位诺奖得主参会(有一次会议的8个报告人中竟然有6位诺奖得主),著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在这里酝酿诞生的。2008年的会议主题是“我们如何治愈大部分肿瘤”,这一年罗永章入圈了,成为了首位入圈的中国科学家。“能参加这个会本身就是一种荣誉,而且是世界级的!这才是真正的学术峰会!”

  “不能做井底之蛙了,我们应该有点国际视野。不然,从科技创新上,我们怎么实现从跟跑到领跑?”不知道罗永章这样发人深省的反问算不算狂?

作者:李木元     责任编辑:戴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