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聚焦传统村落保护:留下原住民才能留下记忆
如何更好地留住和保护传统村落?
冯骥才不太喜欢“开发”这个词,在他看来,传统村落的有些记忆和文化是非常独特的,不能随便改变。
如何更好地留住和保护传统村落,冯骥才有自己的想法。“应首先解决人的问题,而不是赚钱的问题。解决人的生产与生活的问题。”冯骥才说,只有把传统村落里的原住民留下来,村里的记忆才能留下来了,所有的历史也才能得以延续。“腾笼换鸟”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如何能留下那些村落的原住民?总让他们住在硬件设施差的地方,谁都不能愿意。那就要解决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当地政府需要想办法去改善传统村落的环境,还要想办法让村民赚到钱。”冯骥才对澎湃新闻说,理想的生活是把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农村生活里去。所有的生活硬件要让人们感受到便利、舒服,比如自来水、取暖、煤气、电视信号、交通等。
保持传统村落的原汁原味绝不意味着就是不能改变落后的居住条件。冯骥才对澎湃新闻提到了婺源的样本性保护举措,“婺源的村民要盖新房子怎么办?他们就请建筑师按照本地的特色去设计建房方案,设计出六七种房子样式,农民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样式建造。屋子里面都是现代化的设施,但屋子外面还是传统村落的样子,包括花草树木的位置。”冯骥才觉得,这样的“改造”既保持了一个传统村落原有的风格,但保持的同时还有积极的改变,是两全其美的。
冯骥才多次对澎湃新闻提及,“我们的政府不能太强势,我们还是要尊重生活的主流,要启发村民,让真正住在那里(传统村落)的人知道传统村落的价值和意义。政府应该做的是盯住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不要让村民随意的破坏。这就需要用心去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
张妹芝也曾在公开场合指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缺少有效资金投入,村民缺乏保护主动性和积极性。
去年全国两会时,张妹芝在接受长城网采访时谈到了她的调研发现。她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为例,井陉县现存千年以上的传统村落73个,500—1000年的传统村落110个,300—500年的传统村落70多个。历史积淀深厚的传统村落占比高,且集中连片。
“像这样集中的古村落怎么保护?怎么发展?”张妹芝认为,单靠某个人或者某个村落很难去将保护举措做到位,必须按照尊重自然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原则实施整体规划。
列入传统村落名录是否“一劳永逸”?
只要有机会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声,冯骥才都会站出来。他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又提出建议,国家应建立对传统村落开展旅游的批准机制。凡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应向国家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未经批准不能开展旅游。
冯骥才指出,申请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前提是必须按照国家的保护规定与标准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和旅游规划,报请国家管理部门核准。凡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干部与管理人员必需经过培训。学习和掌握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保护规定。
此外,国家相关部门对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应制定专门针对旅游的管理规定与监督制度。日常监管工作要落实到县一级,村落一级的工作是做好实地保护,尤其要对村民进行传统村落的重要价值、保护内容与方法的宣传和教育,启发村民的文化自觉,不能让传统村落的管理权归属投资方。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是需要下大力气的。对那些已经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但保护不力的传统村落,冯骥才认为,还应该有一个退出机制。
2016年11月初,住建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国传统村落警示和退出暂行规定(试行)》的通知。这则《通知》明确列出试行中国传统村落予以警示和退出的各项具体情况,规定了如果整村撤并或整体迁出原住民后搞旅游景区整体经营开发的,将直接予以退出。
这预示着被列入传统村落名录并不是永久性的,也不是当地相关部门去搞旅游开发的一个筹码,一旦保护不力,就将面临被摘牌的危险。
“我觉得中国传统村落的退出机制应该做得更鲜明一些,更有力度和威慑力,那样才真正能够起到效应。”冯骥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