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对“乡愁”的记忆与认同
——冯骥才委员传统村落保护二三谈
帮村民搞调研、做测量、复建村落,不仅仅是帮助他们留住日常生活的场景,更是帮助他们留住自己的文化传统,留住对民族身份的记忆与认同。
冯骥才委员说,对传统村落不建议开发旅游,而是更倾向于“开展”,因为开发往往要伤筋动骨,而开展旅游必须要经过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这其中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对村落硬件条件的改善。
首先,要让村落中的老百姓在当地能赚到钱,一旦有了生活来源,就能留住原住民,因为只有原住民才能保护村落的灵魂。其次,要改变村落中的物质生活条件,比如解决上下水、燃气、电网等,把硬件设施改造好,让他们觉得住在村落中和住在城里差不多。继而,村民不愿离开故乡,更不会选择拆掉自己的房子。
不断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
专家学者希望越慢越好,可是在政府看来,既然评定为了传统村落,那就要让它兑现。精神的价值、传统的价值如果换成资金的价值、资本的价值当然好,可一方图急、快,一方想慢、缓,这在未来能不能协调?
“要唤起大家的文化自觉。实际上,这个自觉不是没有。” 冯骥才委员认为,申请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前提是必须按照国家的保护规定与标准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和旅游规划,报请国家管理部门核准。凡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干部与管理人员必需经过培训,学习和掌握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保护规定。
在皖南地区的一个村落考察时,一处细节让冯骥才委员看到了当地村民对于传统村落保护的自发性。“村里家家户户的电线都用白色塑料管包起来,染成了深灰发黑的颜色。村长告诉我说,是村民们自觉地把塑料管染了,因为白色和村子的整体色调不统一。”这样的做法着实令人欣慰,更说明人们有了保护的觉悟、有了审美。冯骥才委员强调:“知识界的文化自觉、国家的文化自觉,最终需要的是全民的文化自觉。”
“如果有了全民的文化自觉,人们都能热爱自己的文化并引以为傲,我们就有了文化的自信,整个社会的文明也会随之发展起来。”冯骥才委员坦言,望得见乡愁,其背后是村落的精神价值,“它对于整个民族的意义分量很重,这个工作也毫无疑问是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