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为人民创作 以精品立身
习总书记在全国十次文代会上的重要讲话,是继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之后的又一个关于文艺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站在时代全局的高度,强调了文艺的宗旨、功能,为文艺工作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方针、指出了方法。既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又深入浅出、“接地气”,让人感到振奋、感到温暖,并引发思考和共鸣。
首先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共鸣。作为“50后”,我从学画之始,就秉承了为大众创作的理念。我正式出版的第一批作品是老百姓过年用于布置房间的年画;接着是连环画、插图以及图文并茂的少儿读物;后来又应邀为国家邮政系统创作了7套流传度较广的邮票。即便现在创作国画,大都也是主旋律创作,运用的也是比较精细明快、大众易于理解的艺术语言。也正因此,多年来得到社会大众的接受与认可,我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忠实践行者,也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二是对“作品是立身之本”定论的共鸣。画家靠作品说话,名家靠名作为天下所知。一部文艺史,因人而站立;一个艺术家,因作品而站立。没有精品力作,难成名家大家。
画家以作品立身,不外乎这样几种类型。一种是以一画名动天下者,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如创作《祖孙四代》的刘文西、创作《父亲》的罗中立、创作《西藏组画》的陈丹青等。第二种是把某个题材画得精绝超拔终而功成名就,如齐白石的虾、黄胄的驴、李可染的牛、徐悲鸿的马等。第三种则是凭借个人独创的某种艺术样式而立于艺术之巅,如林风眠、吴冠中等。依据这个标准,再去审视当下名家,究竟谁能立得住就一目了然。
三是对出艺术精品、经典作品期待的共鸣。画家以作品立身,靠的绝非一般作品,而是精品和经典作品。何为艺术精品?即习总书记所要求的“三精”之作,即“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何为经典作品?习总书记明确指出,须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此外,精品与经典之作还同时具有两个鲜明的标志,就是都能“做到两个满意、经受两个考验”。前一句,就是做到既要让专家满意,也要让人民大众满意。后一句,就是既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今天看好的作品,过了十年、百年后仍是好作品;还要经受住空间的考验——在一个省是好作品,在全国、在世界也还是好作品。
四是对“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事业”要求的共鸣。“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现在各地都在致力于文艺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的培养造就,但问题随之接踵而至,由于没有明确统一的文艺人才的评判标准,少了发现人才的必要尺度,谁是真正的人才,界定并不十分清晰。所以,一定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事业,建立一套甄别文艺人才专用的科学评判标准。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事业的重要讲话精神,倍受鼓舞,倍感重托。作为文艺大军中的一员,让我们不忘初心,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功立德立言的进程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