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与议政都不易
教育行政领导时有感叹,“教育问题人人都会讲”。言下之意,教育工作很不容易,众说纷纭,总有不同意见。
诚哉斯言。仅我自己近15年里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的建议中,就涉及教育法规、学生心理教育、高考招生、大学生就业等诸多内容。综观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建言,各抒己见,为地区、学校、学生、教师等各种主体,反映经费、物资、教材、观念、体制机制等各种诉求,量大面广,包罗万象。政府既要尊重大家建言,诚恳答复;又要对照自身职责和能力,不能大包大揽,照单全收。可见,教育行政与议政都是不容易的。
近来,又听到有教育行政领导表示,教育行政工作要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目的。
善哉斯言。按照行政为民的宗旨,教育行政工作的成效,不仅是看资源、政策和措施的数量,不仅是看教育机构得到了什么,最终还要看它们产生的社会效益,看受教育者得到了什么。“大学,为了学生与社会”,这是我为自己文集起的名字,也是我对教育关系的认识。
人民群众在教育上的获得感,基于其对教育的需求。这种需求远比代表委员们的建言来得庞杂、多变和紧迫。教育行政和议政的现实任务,就是要受理这种需求,既不回避其现实性和复杂性,又要发挥自身作用,作出科学分析和选择,这也不容易。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和基本活动,国家与家庭、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教师与学生,各方的需求和责任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各方既自主又互动,由此构成了教育事业和教育活动的全部。现实的教育需求,终究是其中特定主体的需求,也是特定主体的责任,抽象需求是没有人可以去兑现的。
教育需求是多样的,有机构的和个体的,有物质的和精神的,有正当的和不正当的;有些需求很普遍,有些需求很独特。这些需求都要接受一定的教育要求和资源条件的考量,得到不同的实现机会,甚至发生激烈竞争。需求不同,机会不同,获得感不同,不可能人人心想事成,皆大欢喜——招生中这种情况最为典型。所以,教育行政和议政要善于分析需求及其关系,区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才是精准投入和有效保障。曾几何时,大家强烈呼吁增加教育经费、增加高考招生名额,但仔细想想,增加了以后,学校、教师和学生分别得到了什么?是经济利益、物质条件、发展机会、教学水平还是相互关怀?至少,学生的升学机会、身心健康等需求没有减少。
说到底,教育行政和议政,关键是要把握好目标,自己要坚信教育的原则和标准;要支持符合教育本质的需求,即“培养健全的人格”,这是国家和公民的共同需要和根本利益,也是政府、学校和家庭的需求。以人格健全为目标,教育各方都检查自身动机,抛弃自私的需求。违背或轻视人格,不讲“三观”,怂恿私欲,唯分数名次论成败得失,这不是教育需求,是伪教育,应该予以反对。
同时,要以鼓励年轻人发展为中心任务,为他们创造更多适合其个性的发展机会。如此,他们才会增强自尊自信,才会有真正的获得感。教育活动要兼顾机会和能力,为各种能力提供各种发展机会,这是教育公正;在同一机会中坚持能力优先,这是教育公平。教育要让所有而不是部分年轻人感到温暖,让社会各行各业都有优秀人才,这是大国的发展需要和人才优势,也是教育行政和议政应当有的共识。
(作者系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同济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