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国培计划”:进阶之路四大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网3月7日讯 (记者 吴知音 实习生 严倩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培计划”从2010年始全面实施以来,对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国培计划”的全面铺开,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日渐突出,亟待完善。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浙江省委会副主席赵光育建议,应当应注意区域的差异性 , 提高培训工作质量, 发挥培训的最大效用。
“国培计划”是“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简称,是教育部、财政部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个教育发展重大项目,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主要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赵光育指出,目前“国培计划”存在四大问题。一是缺乏充分调研,培训方案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二是缺乏既懂理论又懂实际的授课教师,讲授内容脱离工作实际。三是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培训方法比较单一。四是缺乏教学培训的针对性,影响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赵光育表示,很多优秀教师在参加“国培计划”之前已参加过各级各类培训,“国培计划”培训与原有培训存在不少重复雷同的内容、形式,未能充分体现国培的层次性、针对性,参训教师缺少新鲜感。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针对“国培计划”中出现的问题,赵光育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应开展充分前期调研工作,按需施训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承担单位要加强调研工作,把解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着力点,制定培训计划。
其次,应注意区域的差异性,增强针对性。“国培计划”的出发点是通过国家出资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
此外,还应运用多种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工作质量。“国培计划”属于高层次的成人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更多地发挥受训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指导自己的能动作用,多采用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自主学习、行动学习法、案例教学法、双向互动式教学方式等,少用单纯的灌输式教学。
最后,应精心挑选参训教师,发挥培训的最大效用。“国培计划”培养的是种子教师,是把他们作为新思想、新方法的传播者、学校教改的示范者、改革者来培养的。因此,对于这批教师的选拔,要跳出论资排辈的窠臼,除了经验丰富、功成名就的年长的骨干教师外,应重点选拔思想开放、富有激情、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参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若师者无法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又何谈发展。国培计划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解决其中问题刻不容缓。
委员资料:
赵光育,1956年10月出生,浙江宁海人,大学本科学历,教授职称,全国政协委员。现任民进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民进中央委员,民进杭州市委会主委,省政协常委,杭州市政协副主席,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