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秦和: 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做好《民促法》的贯彻落实
加强宣传推广。从多年的实践来看,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力量在基层。我们注意到,针对民办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不少问题,国家不可能用一刀切的办法解决。民办教育发展中遇到的许多棘手问题,如财政支持问题、产权归属问题等,在地方和学校层面都有破解之策。下一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和“1+3”文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尤其需要注重总结基层的成功经验。民办教育新的顶层设计完成后,国家层面要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总结地方的成功经验,采取适当方式,及时鼓励、宣传、推广,形成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开展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长期以来时常忽略的环节。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和“1+3”文件好不好,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各地的民办教育政策措施是否成功,同样需要以民办教育的实际发展效果为准绳。为此,必须及时开展政策评估。一方面,要开展自评;同时,也要注重开展第三方评估,不能完全是自说自话。国家层面可考虑建立一套民办教育政策评估机制,密切跟踪民办教育发展情况;可考虑设立一些可感知、可测量的评价指标,定期监测各地民办教育发展的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对各地民办教育工作进行科学指导,及时对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做出修正。
避免“挤出效应”。发展教育事业,需公办民办并举,实现互补共赢。一般而言,公办侧重提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民办侧重满足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在强化政府教育责任、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的同时,要合理定位政府的角色,避免政府大包大揽,挤压民办教育发展的空间。近年来,一些地方确实出现了公办对民办的挤出效应。比如,在大力扶持公办幼儿园的同时,缺乏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引导政策,导致民办幼儿园萎缩;实行中职免费后,民办中职的吸引力下降,出现不少民办学校倒闭或规模萎缩的现象。下一步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尤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度依赖民办,逃避政府的责任;另一种是公办教育至上、无所不包,使民办教育无从发展。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