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朱晓进:当好“梦之队”的“筑梦人”

发布时间:2017-03-09  来源:中国政协传媒网

放大

缩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那么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如何当好“筑梦人”,一直是朱晓进委员关注的问题。“教师是优质教育的第一要素,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综合改革和深化发展必然需要与之配套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不过,朱晓进也坦言,我国的师范教育师资培养体制已不能满足教育实践对师资的新需要,难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谈及当前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朱晓进认为有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师范体系与学校师资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模式缺乏弹性,离不断变化着的中小学教学实际需要脱节。师范院校本身只管师资的培养环节,其他一概不用过问,这使得师范院校难以为一线教学实践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师资培养和供应。如高中课程多样化发展过程中,不同学科、课程的专任教师出现结构性余缺和结构性需求波动,靠师范院校的培养难以满足师资需求频繁而迅速的变化。”

  二是学科教学和教育专业训练之间的矛盾突出。“师范教育体系是在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进行教育专业训练,师范类的学生要比非师范类学生花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同时进行两者的学习,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师范类学生不但要掌握所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对该学科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由于教育科学在不断发展,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教育改革在世界范围不断深化,师范类学生的教育专业素养也要进一步提高和养成,才能较好地适应中小学教学需要。”

  三是全科教师的培养出现严重断档。“以前的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的小学教师很多都是全科教师,到了小学能够胜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中等师范学校升格成大专或本科之后,基本都采用大专院校的分专业培养模式,原来的全科教师培养模式逐渐消失。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小学都在开展各具特色的教学改革,全科教师在这些小学课程教学中的独特优势愈加显现出来,尤其是在一些试行‘包班制’教学体制的小学,全科教师更是几乎成为必需,但现在的小学已很难招到全科教师。”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建立开放的多样化师资培养模式,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必要的、基础性的师资保障。”朱晓进建议,要打破封闭单一的师范教育体系,建立多元化的“4+1”或“4+2”教育专业硕士,乃至教育博士的师资养成新体制,即不再区分师范或非师范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4年中,学生在数学、物理、文学等学院集中精力学好学科基础知识,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在硕士1年或2年中,进入专门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接受专业的教育科学训练。在通过国家的教师资格考试后,经过一定的教育见习和实习之后,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获得从事基础教育相关工作的专业资格,应聘基础教育相关工作岗位。“这种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学科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专业训练。还可以逐步将教育专业博士(EdD)纳入我国师资培养的新体系,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巩固提高培养和提供更高层次的优质师资。”

  他还建议要完善配套制度,保障综合、开放的基础教育师资养成模式的建立和顺利运转。比如,完善教师资格证制度。“建议规定通过国家的教师资格考试后,必须经过教育见习和实习之后,才能颁发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是否要国家统一考试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教育专业硕士招生录取制度。“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教育专业硕士的录取条件和培养标准。规范教育专业硕士的招生和培养过程,建立和完善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

作者:李香钻     责任编辑:刘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