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马静:为了心中的文化坚守

发布时间:2017-05-24     文章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


  文化坚守,要有承受超负荷工作的耐力

  有人说,一个人想干出点超常的成绩,就一定要有超常的工作状态。马静认可这句话。

  马静这一代人特别能吃苦,她感觉,坐在办公室里编稿子,风吹不着雨洒不着,什么困难都不叫个事儿!三十多年来,除了编辑及复审了数以千万计字数的书稿以外,主要是干出了几个大工程。

  一旦一个大工程上马,人就成了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多年以来,马静从来没有节日假日的概念,也从不休每年半个月的年假,但心里从没觉得吃亏。在她看来,每天只靠8小时工作来完成一个大工程是绝对不够的。她每天基本工作在十四五个小时,或是十六七个小时。

  常年加班的原因,一是要想做成一本精品书,其工艺流程非常多。《中国茶叶大辞典》的主编曾对工艺流程有过统计,仅最后两年的流程就已经有60多道。全书共有20个分部,也就是1200多道工序,这是一个铺天盖地的工作量,在正常情况下,是一个工作班子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头来做,经年久月才能做完。但在做茶典的前八年,只有她一个人在拳打脚踢,后两年才配了一个助手。

  为了便于这个大工程的调度和记录进度,马静做了一张工艺流程表,一小格一小格地记录了每次的调度情况,两年下来已经达到两米多长。当她为辞书班学员讲辞典的工艺流程并展示这张表时,不少学员都十分震惊,纷纷给这张表拍照。这张工作流程表,已被中国出版博物馆数次来人征集,拟收为馆藏品,但至今马静还没舍得捐出去。

  那时马静和一位帮她审稿的辞书老专家,还有一位拼命三郎的录入人员,三者之间有一个“金三角”的默契,那就是,每天夜里两点以前,都可以无障碍地互通电话商讨稿件问题,这种默契延续了多年。

  十卷本的《中国饮食文化史》,经粗略统计已有80多道工序,对于其中古籍引文存疑之处,至少要用三个以上的版本做比照。这种工作极慢,耗时耗力,有时一天才能看上几页稿子。马静曾经为了查证一句话,核对了6个版本,这一天她只看了500个字。

  常年加班的第二个原因是,能承担这些大工程的作者,大多是中老年专家,在这几个大工程中都有边做边去世的,如著名文化大家赵朴初先生,刚给她们题写完书名就过世了,百岁农学家金善宝为书做了序,但也没等到出书的那一天。这些令人心碎的现实,促使马静把工作节奏加到最快最快,把工作时间延得再长再长。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