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隽琪:顺势而为 责任于心 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
——在2015年民进中央参政议政年会上的讲话
二、担责任聚力量
中国知识分子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要继承并转化为今天的民主党派在新时代建言献策的责任感,需要民主党派在政治立场的坚定性上、在做诤友讲真话的责任担当上、在建关键之言献务实之策的本领素质上不断地自我提升。这是民主党派的又一大历史使命。这次中共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统战工作条例明确把政党协商为七种政治协商形式之首,让民主党派受到鼓舞的同时,也确确实实感到了“本领的恐慌”,事实上,党派的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建言质量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建国初期,著名的民主人士张澜先生在谈及民主党派参政能力和水平时曾讲到:“我们居于朋友地位应该反省,我们够不够一个好朋友,我们的思想意识与作风能否与这位好朋友(即中共)相配合,换言之,我们尽了做朋友的义务和责任没有?”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然给我们以警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如何搞好自身建设?如何提高履职能力?这是需要在实事求是中不断加深对参政党建设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也就是把碎片化的感受和分散的现象向理性的高度提升。认识规律、顺应规律,是“顺势而为”的另一层含义。民主党派要大力发扬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不能回避对自身局限和弱点的清醒认识。参政党的履职能力取决于是否能调动足够数量的既有参政议政能力,又有参政议政愿望的人才,给这些人才提供履职的渠道和平台。参政党人数有限、又以兼职为主,这对全会“集智聚力”的思想建设和机制建设是很大的考验。为此提出“三个力”供大家讨论:
——凝聚力。这是对民进会内人心而言。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参政党建设,应该进一步重视团结性,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不断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参政党中最大数量的是兼职为主的人才队伍,即使是作为工作机构的专门委员会,也不能简单地用专职人员的标准来要求,因为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的工作不能脱离这个现实情况,在现有的框架内,民进早就有“双岗立功”的号召,双岗立功就是民主党派履职的一个重要规律,也是“顺势而为”的再一个含义。我们要顺应和利用这个规律,鼓励会员、尤其是参政议政的骨干在专业岗位和民进的参政议政合作中找到结合点,使得他们在专职岗位上的专业积累、信息和掌握的各种资源成为民进参政议政题目的来源、调研的基础、条件的支撑。双岗立功的问题,需要大家都来动动脑筋。会员们对民进组织的热爱是民进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一定要万分珍惜,大家都来做民进组织凝聚力的促进者。组织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使会员中有更多既有参政议政愿望、又有参政议政能力的人才。
近年来,会中央十分重视与地方基层的互动与合作,使成果的来源更多样化,调研更深入,工作更接“地气”。参政党各级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民进还拥有一支学习和工作热情高、服务任务重的机关专职干部队伍。他们每天做着大量的事务性、服务性、繁琐性的工作,还要有从巨量材料中进行综合鉴别,以及直接进行调研或在限定时间里汇总成稿的应急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专职干部的复合型要求极高,这支队伍的建设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又一个重要题目。
在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样,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的今天,如何在包容的基础上去发展和巩固一致性,这是一个知不易、行更不易的题目。改革开放后成长的新一代已经开始成为我国党派成员的主体,这代成员的独立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有知识、有专业,也有个性,喜欢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但是有些人的参政党意识还比较薄弱,对于多党合作的历史了解不够,“三个认同”还需要不断巩固;有的人加入党派的动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或功利性,虽然身份上已经加入,但思想和行动上却置身于党派之外。这就需要思想建设中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方法,提高实效。
——吸引力。会员人数终是有限的,所以民进要形成对会外资源的吸引力。这方面已经有多种有效的尝试,无论是特约专家,或是建立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上海社科院、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等合作平台,还有与政府部门等的交流,都使我们的资源和力量有了明显的扩展。我们以什么对会外资源产生吸引力,是参政党建设的再一个题目。是我们的建言渠道?还是我们的组织架构?或是我们的作风和真诚?是我们的能力和责任心?这需要我们在已有的探索中不断观察、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和不断改进。记得我们在向执政党建言时,曾经提出“要加强智库建设,不求所属,但求所用”,那么民进自身是否应该包容多样性,不求所属,但求所用。以我们对民进之友的真诚,让社会资源乐意为民进所用。
——开发力。指在一定的资源条件约束下,得到最佳效果的能力。前面两个力,更多地是在“广”字上下功夫,开发力主要指在“深”字上下功夫,使得交了朋友能出力、花的时间能高效、有了成果不浪费。这是一个值得不断研究探索的题目。我这里仅以议政调研为例,因为调研是参政议政工作最核心的环节。如何使得调研不走过场、不浮在表面,从而建言不空洞、不似是而非、不片面,这对我们的科学研究精神、发现问题和找到其症结所在的能力素质、乃至表达能力都是很大的考验。
一是调研题目的开发:明年专题调研的大范围已经民进中常会审定,基本确定在“扶贫”,这固然是“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关注,但正因为是重点,方方面面都在行动,我们能不能言人所未言、想决策者所未想到的?对我们的开发力是一个考验。我根据自己有限的经验,提出这样几点规律性认识,向大家抛砖引玉:一种题目是补充性的,是对现实问题的拾遗补缺、拉长短板;一种题目是纠偏性的,是指方向偏差、力度把握;一种题目是揭露性的,指表里不一的真相、问题背后的症结、成绩中的经验;一种题目是预测性的,指超前的分析结论,尽管预测多有不能兑现的,但人类还是离不开预测。总之,我们要围绕大局,但调研题目一定要善于取舍和聚焦。
二是调研资源的开发:这在前面两个力中已经谈到这个问题,这里强调的,是实现的办法或举措。
三是调研方式的开发:中央和地方,各专委会有很多的探索,如专题座谈会和务虚会;网上参政议政平台;把年度大调研拉长到预调研和补充调研;引入社会调查的专业方法;片会和平台联动等等。希望好好总结,及时交流,挖掘潜力,这是开拓创新、改进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四是调研成果的开发:既有其它条线工作成果的共享和挖掘,如社会服务工作中挖掘致贫的原因、海外联谊中发现统战工作的改进点等;也有参政议政成果的避免浪费或再加以深度挖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