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秦和:为教育而生 为生命增值

发布时间:2017-05-27  来源:民进吉林省委会

放大

缩小

  科学设计,搭建中西合璧之桥

  1999年,秦和将“华侨”的“侨”字改为“大桥”的“桥”,她认为要将华桥外院建成中西文化合璧之桥梁,中华儿女成才走向世界之桥梁。

  秦和作为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具有丰富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高校管理实践经验。早在建校之初,秦和就对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进行了顶层设计。

  “会通中外、砺志敦材”的校训,“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办最负责任的教育”的教育理念,“以育人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努力为学生提供最认真、最负责、最好的教育,着力培养‘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实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高级外语外事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精品应用型本科外国语大学”的办学目标,使学校走出了一条“民”、“特”、“新”的发展道路。

  吉林华桥外院始终坚持精品办学,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精,目的是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秦和表示,她知道开设分院办专科或开展培训业务特别来钱,但如果那样,就无法纯洁地公益性地办好学历教育,培养好应用型人才。“重视内涵发展就是要把培养质量摆在重要位置。”她说。

  只要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投入,吉林华桥外院从不吝惜。为了培养“双外语”、“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等复合型人才。学校不仅建立了专业实验室、同声传译室,还建立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的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基地。

  为了培养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级外语外事人才,学校聘用的外籍教师占全校教师的13%,这在全国外语类院校中是较高的。在吸收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学校还利用与国外百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关系的便利,每年派出400余名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并接收许多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

  秦和主导构建的以“七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完整的育人体系,通过社会实践、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拓展训练等,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家意识、国际视野,既懂外语又懂一或两门专业,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礼仪养成好,具有社会责任感,心态健康积极向上的、综合素质高的职业人。

  英语专业的魏佳琦研究生毕业后,众多单位向她抛来了橄榄枝,但她认为自己能够在全国口译大赛获奖,国际大赛论坛做同声传译,赴美国留学获得好评……都是华桥给予的,是秦和校长的精神一直在激励她。她最终选择了留校,她说自己要同秦和校长一起实现百年私立大学梦。

  如今,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0%。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全国联合会主席陶西平多次来到吉林华桥外院考察,他说这所学校的绝大多数的课程已经不是通过“老师”来教授,而是让学生们通过各种实践来获得,培养了他们开阔的国际视野,学校在为学生搭建一座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亦师亦友,带领师生幸福成长

  秦和非常喜欢“老师”这个称呼,在学业上指引,在生活上关心每一个老师和学生。

  秦和重视教师发展。每年学校都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教师赴国内外讲学、培训,资助教师攻读学位。她还积极创造条件,选送青年骨干到上级机关和基层挂职锻炼,使他们开阔眼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她关心教师生活。教师结婚、生子、住院,学校都要派人前去探望祝贺;教师过生日,她都要送上亲笔签名的贺卡和生日蛋糕;每年学校都对生活困难的职工给予补助等等。在学校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学校连续6年为教师涨工资,并率先为职工办理了补充养老保险,为解决教师住房困难,学校建了三栋住宅楼,以成本价出售给教师……这些举措使教师有了归属感,充分调动了教师主人翁精神。

  秦和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办最负责任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她要求入学第一年就为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包括成长成才记录、心理健康记录、拓展记录和家庭记录,并从大一到大四进行全程跟踪。尽管工作繁忙,她总是寻找机会,与同学们“亲密接触”,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大家的需求,引导学生成长。为加强与广大同学的沟通,她通过设立校长开放日、电话开放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联系。无论多忙,她都会抽出时间,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学生的每一封来信,她都仔细阅读,认真回复。学生来访,她都优先接待。她专门设立了“校长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她每年都以个人名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资助。

  在学校资助下完成四年学业的孤儿陈明,毕业时顺利应聘到一家国有企业做海外项目翻译。临行前,他说:“在海外工作,每人有20万保险金。我没有一个亲人,学校就是我的家。如果我有意外,这20万,一半偿还我父母在世时治病留下的外债,另一半就留给学校。因为是华外让我读了大学,学会了做人,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要感谢秦校长,感谢所有华外的老师。四年求学梦,一生华外情。”

  “秦和校长优雅美丽,永远神采飞扬。是我们心中的‘女神’。”“秦和校长博学多才。”“有心理话愿意同秦和校长讲,亦师亦友细心解惑。”“秦和校长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着学校和师生”……这是师生们眼中的秦和。

  秦和恨不得把一天的时间榨成一年过,但对于社会工作,她从不吝啬。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十年间,她先后提出35件提案,积极建言献策,曾代表教育界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大会上发言。她提出的民办教育实行分类管理的建议,被采纳已经成为入法。作为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副理事长、教育部评估中心评审专家,她经常参加全国教育方面的会议,带队到新建本科院校进行评估,努力为高校建设和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出谋划策。还担任了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全国妇联执委会委员、全国妇女第八、九、十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才研究会妇女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共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民进吉林省委副主委、吉林省政协常委兼文化教育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等职务,她积极为中国妇女事业和翻译事业、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秦和的辛勤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她出版的多部专著,研究成果,像《民办高校构建“德育为首”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民办高校构建“德育为首”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多个成果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吉林省第三、四批省管高级专家;第四批吉林省第一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教育学学科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秦和也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女杰”、“影响中国民办教育界十大领军人物”、全国“十佳巾帼创业明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先进个人”等称号,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她作为被邀请的45名全国“三八红旗手”之一参加国庆60年观礼活动,2010年作为30名历史人物之一,被邀请参加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大会,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

  

作者:王瑜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