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用纯净的心做专业的事
心中的牵挂
1989年,吴正宪加入民进,近三十年时间里,民进组织对她影响非常大。“民进界别有很多跟我一样战斗在基础教育前线的教师们,我们可以常常切磋交流工作。”
得益于民进组织的影响和支持,吴正宪被推荐成为国家督学。2016年,作为特邀国家督学,当吴正宪走向主席台领取证书的时候,面对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她感到了手中证书沉甸甸的重量,“这对我来说是一份重要的责任。”
身为两届国家督学,吴正宪要做一个合格的国家督学,合格的人大代表,不仅如此,还要有尊严地做好人大代表,做好国家督学。
2014年,在跟随教育部督导团到基层学校督查时,吴正宪看到一些地区的孩子仍然坐着小板凳听课,一坐就是一天。“孩子上课时经常晃动,不一会儿就佝偻着身子,不能踏踏实实地坐稳。”当地老师在与吴正宪聊天时这样反映。
“长时间坐这样的凳子会不会影响孩子的视力?会不会影响孩子的脊柱生长?”吴正宪思考着……此时,北京师范大学的梁威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吴正宪同梁威共同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研读了国家规定的《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标准》,也调研了发达国家关于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的规定,在做完这些前期工作后,她们深感此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尽早解决孩子们“小板凳上学习”的困境。
为了更科学地帮助孩子们解决这个难题,今年两会间隙,吴正宪分别请教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主任医师周海强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两位专家医生都不约而同地告诉吴正宪:“长期坐小板凳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脊椎发育和视力发展,这种现象要尽早改变。”
在得到教育专家和医学权威的解释后,吴正宪立马积极提议,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把小板凳加个椅背,让孩子能够放松一下肌肉,调整一下视力。很快,她的提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电视台还专门制作了专题节目《人大代表牵挂孩子的小板凳》。
两会过后,吴正宪收到了时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亲自签发的对“给农村小学生加一个椅子背的建议”的回复意见。
包括“给农村小学生加一个椅子背的建议”在内,吴正宪在全国两会上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的,每一个建议都经过了长时间的考察、资料分析和科学研究。“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身为人大代表,这是我始终铭记的。”吴正宪说。
民进会员、人大代表、国家督学的身份,为吴正宪带来的不仅是责任,也启发她对工作进行新的思考。这些年来,吴正宪跟随教育部赴全国很多省市进行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检查。“有过这样的实践之后,再看教育的发展,视角就会更多维。同时,我看到的可能不光是教育,而是教育折射出的民生和社会发展问题。”
多年来,农村教育的发展,一直是吴正宪心中的牵挂。令她庆幸的是,民进会员、人大代表所赋予她的责任和使命,恰巧让她在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时多了一个重要的抓手。“借力民进和人大的平台,我能够更有力地参与到国家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些工作中去。”
骨子里的柔软与真诚
在外人面前,吴正宪是面对孩子很有办法、雷厉风行的“吴老师”,而不为人知的是,吴正宪的柔软是生长在骨子里的。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吴正宪家来了个可爱的“小伙子”——小土豆。小土豆名字叫付伟,是吴老师家保姆小王的儿子。家住四川广元的小土豆一直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地震发生后,小土豆老家的房屋都开裂了,不能再住人,他和奶奶只能住在政府救济的帐篷里。地震发生后,小王的焦急与担心吴正宪都看在眼里。除了捐款、捐物,吴正宪又邀请小王的儿子来北京生活,不仅如此,吴正宪还给小土豆补起了课。那段日子里,小土豆的妈妈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便是,她遇到了好人,遇到了好人家。
尽管吴正宪还要照顾90多岁的婆婆,但为了帮助刚来北京的小土豆尽快走出地震阴影,吴老师仍然挤出时间带着小土豆聊天、散步,带着他去看天安门。不久后,刚来北京时眼里满是忧郁的小土豆渐渐走出了地震的阴霾,脸上开始展现笑颜。
若不是有慈悲的胸怀,这些都很难那么快做到。吴正宪的这种与人为善的品格与她的师长身份并没有太大关联,反而是从小的教养和家庭氛围赋予了她将心比心、关爱弱小的能力。
尽管身为老师,但吴正宪始终坚持,家庭教育中,父母亲就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吴正宪来说,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了她工作的莫大勇气。“我的母亲在临终几天前,还给她即将百岁的婆婆送饭,伺候她,这些都对我产生了影响。这种家庭的传统美德也会被我们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家庭对她的影响,也体现在吴正宪对待自己本职工作的态度上,“以简单对复杂是我的人生处世哲学。”吴正宪说。
“作为一个教育者,也作为一名母亲,在面对孩子这一片净土的时候,我常常会想我们的教育能做什么。我们的孩子也会受一些社会的影响,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怎么样去帮助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从小能够去过滤一些不好的东西,留下正能量的东西,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和母亲,要首先规范好自己的行为,给他们一个好的榜样。”与教育事业结伴,在钻研创新教学的时候,吴正宪还是会回归到教育最本质的功能,除去知识和技能,我们能通过自身的行为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品质和信仰。
记者手记
以童心感悟童心
吴正宪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能干,风风火火直率坦诚。采访她时正值民进中央召开全会,开会间隙见到她,精神抖擞。采访她的过程,并不是集中完成的,但很多采访过程集中起来,拼凑出了一个立体的“吴老师”。
吴正宪是个时间管理强者,对节奏的把控能力很强,整个采访过程也是思路清晰,十分高效。虽然节奏很快,但在她脸上,笔者看不到匆忙,而是从容和自信。
采访间隙,有两名老师过来找她,远远听去,吴正宪在告诉两位老师,为了能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一直到前天晚上十一二点还在考虑课上选用什么样的场景会适合孩子的学习。
“我在跟那两位老师讨论是天宫一号的例子对孩子们的触动更好一些,还是飞人刘翔的例子更能让孩子感知小数的魅力……我刚刚问两名老师‘效果是不是还行’,其中一个老师告诉我,‘不是还行,孩子们下课了都不想让你走咯’!”跟我们解释起这段小插曲,吴正宪开心得直笑。
这时午后温暖的阳光从会议室的窗户中照进来,照亮了吴正宪的鬓角,整齐青丝间夹杂着的白发好像也在悄悄诉说着这些年吴老师的付出,就在这个开怀的瞬间,记者被她的笑容感染了。
短短一个半小时里,“孩子”成了吴正宪口中的高频词,是的,不只是学生,她把这些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她就像园丁一般,悉心灌之以知识和爱。听她谈论起这些“孩子们”,记者毫不怀疑,成为她的学生一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吴正宪说,师生关系中,如果教师不放下架子,不从权威的位置走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真正的伙伴,那么我们的教学改革就还没有走到深处。教师不仅是一个传声筒,他们也在塑造灵魂,影响生命。说这些话时,她神情自然,却又严肃神圣,在采访中说的“教育是我一辈子的事业”这个信条大概刻进了她的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