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秦和:为教育而生 为生命增值

发布时间:2017-05-27  来源:民进吉林省委会

放大

缩小

秦和

  题记:“作为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创办人、举办者和法人代表,我郑重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声明: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偿还债务后的所有财产,在我身后,全部留给社会,继续用于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

  ——引自2006年,秦和的司法公证声明

  中国长春,在美丽的净月潭边一座风景如画的高等学府,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被教育部评估专家誉为“一所有境界、有品位、有追求、讲究修养、很阳光、很有定力的民办大学,是全国民办高校的旗帜。”

  22年前的夏季,美丽年青的秦和,怀揣着一颗报效祖国、报恩家乡的赤子之心和美好梦想,承受着来自于各方面的巨大挑战和压力,回国创办了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22年的月转星移,寒来暑往,她以只争朝夕、夙兴夜寐的奉献精神,带领团队让一所民办高校从新生走向辉煌,赢得诸多全国第一和唯一:全国第一所民办外国语院校、全国第一所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高校、全国第一所进入二本招生并坚持一分不降的民办高校、全国民办高校中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省重点高校、全国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全国第一批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的民办高校……

  她就是“为教育而生”的秦和,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创始人和院长。

  教育报国,追梦百年私立大学

  上世纪90年代初,秦和在国外工作期间,她发现我国许多金融、经贸人才缺乏外语交际能力,而一些外语人才又缺乏经济和管理等专业知识,很难适应改革开放条件下国际交流和经贸往来的迫切需要。于是她萌生了一个强烈愿望,她要回国去办学,办一所像样的应用型外国语大学,为祖国培养既精通外语,又谙熟管理,懂一两门专业的高级外语外事人才。

  “一个人一生有很多梦想,我的梦想就是办教育。这一情结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从我背上书包走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对教师与学校的崇敬和依恋,便伴随着我生命的成长而升华,成为我一生的神圣向往和追求。”秦和说,她在国外期间,看到一些百年以上私立大学,被他们来源于社会,回报社会的公益精神深深感动,更加坚定了:要办,就办一所非营利性、高水平、应用型外国语大学,最终成为百年私立名校的目标。

  为了百年私立名校的梦想,秦和走上了艰苦卓绝的办学之路。办学之初困难重重,需要筹集资金,需要租校舍。回想当年与秦和一起的创业奋斗的种种情景,老师们仍然感到心潮澎湃。

  创百年名校,不仅需要人才,更需要时间。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秦和始终把学校放在人生的首位,放弃一切闲暇,同时间赛跑,与生命竞赛。秦和在办公室已经习惯坐在会议桌前办公,一方面,可以方便接待前来与她沟通各种事宜的师生,另一方面,也便于插空审阅桌面上摆满的文件和资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学校发展大计,引进高层次人才,甚至学生们的日常管理,从早到晚,没有休息的时间,她舍不得。”秦和的秘书说,为了节省时间,秦和的午餐往往是在一边谈工作,一边简单应付,很多时候都忙的顾不上吃饭。

  “秦和校长的时间都在工作,除非是非睡不可。她经常出差,但是从来不舍得在这些地方停留一刻,将每一分钟时间都用在了为学校谋福利,为学校求发展上。经常是早上六点从华桥外院出发去北京开会,晚上十一点钟又飞回学校,因为她惦记着学校,惦记着她的师生。”校长助理苗晶说。

  “不拼不行啊,我们起步晚,离百年名校的距离还很远啊!”当有人问秦和为何如此拼命时,她深情地说。

  22年来,秦和的梦想在踏实推进:1995年成立吉林省华侨外国语专修学院,1998年被列为国家专科文凭考试试点单位,1999年通过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吉林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国家计划内专科学生,2002年被吉林省教育厅批准联合试办本科教育,2003年升格为本科。2012年获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资格。学生从办学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1万多人,学校资产从开始的250万元发展到如今数十亿元。

  公益先行,点亮师生信仰之光

  “我崇尚那种超越于经济效益之上的教育境界,那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精神追求,没有奉献精神办不好大学。” 著名教育家在办学之初,秦和就把坚持公益性办学思想写入学院章程,因为学生属于国家,教师属于人民,学校属于社会,个人不可能拥有。秦和认为,办教育就要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只有这样,华桥外院才能走向世界,成为百年大学。

  2006年,秦和做出一个重大决定,通过司法公证,将学校所有资产捐献给社会。她坚持非营利办学,学校的全部收入用于学校发展,不谋求任何个人回报。

  据学校老师回忆,当天听着秦和的郑重声明和公证员的明晰公证,让在场的许多老师和同学抑止不住流下了热泪,认为秦和此举绝不亚于20世纪初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的“毁家兴学”。

  “教育者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致力于塑造一颗纯洁的心灵,教给他做人的方法和智慧。” 秦和认为学生们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记住自己是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骄傲与气节,才能抵制各种不良诱惑,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让公益成为一种习惯”,秦和将自己的德育思想和观念融入到了教育教学和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学校专设德育部,除开设养成教育、思想教育等理论课外,还将“志愿服务”实践学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方式,纳入全套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志愿者”已成为这所大学的精神坐标。

  大三学生白雨可说,志愿服务已经贯穿了我3年的大学生活,“志愿精神”就像一盏明灯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秦和校长的公益办学精神就是最大的志愿服务。”大四学生刘梦说,在华桥上学,让人生有方向,有动力,知感恩。

  “德育为先”,秦和在一言一行中践行自己的公益精神。她告诉师生们,做人要简单,师生要简单,同事间要简单。她常说:“不能给领导送礼,送礼就革职,年轻老师給领导送礼,老师和领导一同革职。”

  秦和用她的个人行动和义举,使中国民办高校的产权及归属问题有了破解之路,开启了践行我国民办高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先河。学校组建了由创办者、政府部门代表、教职工代表、教育界知名人士、相关行业专家、社会贤达人士组成的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理事会,还成立了加强对学校办学行为进行监督的监事会,以及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学术委员会、财务委员会、职工代表会等各类监管机构,使学校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初步形成了符合非营利性民办大学办学需要的治理结构和制度体系。

  2010年,学校被国家列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承担起探索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模式的改革试点任务。2013年,在教育部的支持下,秦和同25所民办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盟并担任主席,向全社会释放了非营利办学的强烈信号。目前,联盟共有74所成员单位,多数为优质民办高校,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引领。

作者:王瑜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