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正宪:用纯净的心做专业的事

发布时间:2017-05-27     文章来源:团结报     作者:蒋天羚 胡珉瑞     责任编辑:张禹


团结报整版报道吴正宪事迹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如今,吴正宪的身上有许多身份,不过无论在什么场合,大家都更习惯称她为“吴老师”;而吴正宪似乎很喜欢,也很习惯这个身份。说起她这些年的工作,她提得最多的,仍然是那些她教过的学生和一起研修过的老师们。

  其实,“教师”二字对吴正宪来说,已经超越了一份职业的范畴,而成为一份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超越母爱的,这是一份大爱,是更加科学的爱。爱是责任、爱是尊重、爱是从心底的真诚流露。”吴正宪这样阐释这份事业的内涵。

  这份对教育的情怀和大爱,对已经在教育领域从业四十多年的吴正宪来说,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吴正宪对小学数学教育的体验、探索和研究,伴随了整个中国的改革年代。如今,作为教育改革的探路者,四十多年来她一直坚守在基础教育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借助各种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会议上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自己儿童数学教育理念传播到更广阔的范围;通过不同的方式,把自己的爱和知识,影响到更多孩子和一线教师。

教书育人的使者

  一次吴正宪到学校讲课,注意到一个男孩还没有发过言,于是便请他回答了一个问题,男孩马上流露出了被老师和同学认可的喜悦。下课后,男孩走到了吴正宪背后,用手轻轻敲打着她的背脊。男孩的同学提醒吴正宪,这个男孩身患残疾,平时很少和同学交流,被老师邀请发言,他非常激动。而敲背,是男孩表达感谢的方式,因为平时他就是这样为母亲敲背。

  “如果老师没有真正走到学生中间、真正理解和读懂学生,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就说明我们的课程改革还没有走到深处。”吴正宪说,教师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将心比心,一方面要以童心感受童心,另一方面也要把孩子当成大人去尊重,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这在教学中尤其重要。

  既要让孩子爱学、乐学,对数学有兴趣和好奇心,又要对孩子的智慧和思维方式有所启迪,能够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起到促进作用。这便是吴正宪“好吃又有营养”的儿童数学教育理念。《吴正宪创设儿童喜爱的数学课堂实践研究》项目,曾经获得北京市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课程改革教学成果一等奖,深受孩子和老师们的喜爱。

  “好吃又有营养”的背后,是吴正宪“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教育目标。不少人用“先进”这个词来形容吴正宪的教学理念,可是她自己知道,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文革”结束以后,教育重新得到了重视,吴正宪在教师岗上如同“鱼儿的水”,她辅导的学生无论是在校考试还是奥数竞赛,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但很快,吴正宪意识到,“唯分数论”的教育模式让一些学生失去了“灵气”,吴正宪陷入了思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吴正宪开始了教学方式的探索,通过自学、讨论等授课手段,开卷闭卷结合的考试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减轻学生的负担。不过,真正改变了吴正宪教育理念的,还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的一场报告。

  这场关于儿童心理学的报告,让“心理健康”“人文精神”等词汇,第一次进入吴正宪的视野。用吴正宪的话说,这一次报告让她“茅塞顿开”。从那时起,吴正宪意识到孩子的喜怒哀乐跟数学学习是有关系的,在教学之外,要更加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学习兴趣。

  吴正宪说:“在课堂上,不能只盯着题目的对错,而是要看看孩子的脸上有没有惊喜,有没有困惑。”比如,在课堂实践中,吴正宪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思维冲突,让孩子在问题中不断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吴正宪认为,培养课堂兴趣的目的,是让孩子更有智慧,为未来人生可持续发展做准备。她说:“一些学生由于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枯燥乏味的学习,学伤了,没有了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甚至成为一些对学习有抵触的人。高考结束,有的学生把书包一扔,再也不想学了,这是很悲哀的事情。我们的教育如何让孩子们有后劲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作出回答。”

  吴正宪的眼里,孩子是活生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这意味着他们有无限的潜力,要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探索,提出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并获得结论;发展中的人意味着他们是一群尚未成熟的人,作为老师要提供给他们尝试和“犯错误”的机会,让孩子在对对错错中获得新认识,实现新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国家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再一次深化了吴正宪对于教育的认识。在吴正宪看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全面育人的教育工作者。

  除了温暖、照亮孩子的成长道路,教育在吴正宪的眼里,还承担着人格塑造的功能。“比方说数学,就是对理性精神的培养,要在孩子的人格中烙下理性的印记,比如求真求实的精神、遵守规则、履行责任、拥有毅力、学会自省……”除此之外,还要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让他们在多元的世界里感受美好和纯真,在教育的过程中,先学会做人。吴正宪的一句口头禅是:“用纯净的心做专业的事。”她是一位教书育人的教师!

“教师研修工作站”的探索

  吴正宪作为教研工作者,经常深入边远山区的学校调研,调研期间会给老师们做一些学术报告,或者现场授课。每每调研结束时,都会有老师有再发展的强烈需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能够通过教师群体互动研修的有效实践,满足广大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形成更为持久的教师专业发展动力,这对吴正宪来说成了更迫切的愿望。在经历了大量的调研和精细的规划后,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于2008年6月18日正式成立,旨在探索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培育优秀教师,特别是促进农村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

  说起自己的工作站,吴正宪满是欣慰:“在领导专家的指导下,教师的职业状态有了明显变化,教师们焕发出朝气蓬勃的积极工作态势,爱学生,爱事业,有理想,有追求,有干劲。我们工作站已经有22位团员成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团员个人素质很好,再加上基层学校的培养,还有工作站这个团队的互动交流和引领,团员中有的成为全国模范教师,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三位团员还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这份光荣和自豪,来源于吴正宪团队几年来的探索和实干。务实,则是这个团队最大的特点。截至目前,北京一共成立了9个“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而且全部在周边地区。她想把资源优先提供给最需要的地区。“雪中送炭”是她最喜欢做的事情。

  在工作方式上,吴正宪的团队也坚持以实践为中心,把目标锁定在课堂,以提升课堂能力为目标。她常说:“优秀教师一定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

  来自密云太师屯的山村老师张勇,就是在摸爬滚打中成长起来的一位优秀教师。

  在加入吴正宪数学工作站之前,他的教研活动多数局限在听课这样的活动中。而在加入工作站之后,更多的交流机会为他提供了“听话、对话、讲话”的平台。“过去我去北京城里面坐一旮旯,我只能被动地去听,有了团队之后,我可以通过跟团队的队员进行对话,跟这些数学教育家对话,从而不断地反思我自己,不断地成长进步……到现在我可以‘讲话’了,在大讲台上为我们的老师做现场研究课的学术报告,将我讲课的心得和经验分享给大家。”在一次北京市领导参与的大会上,张勇站在讲话台上这样感慨。

  这就是吴正宪工作站的工作思路,带领教师读书学习,查找资料,确认教学的基本观念,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她带领团员们到北京边远农村地区一起学习、指导、服务,一起对每个人的课堂进行分析:哪些地方还可以继续努力,哪些地方还有空间需要修正……在这样的反复锤炼中,才有了乡村教师看得见的成长。

  除此之外,工作站的老师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乡村教师的工作态度。一些乡村教师原先在工作岗位教学搞得不错,因此便容易满足,不够上进。但是接触到了吴正宪团队后,在很多同行教师影响下,自己有了提升的动力,慢慢将教育当成了理想、当成了事业、有了追求。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