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马荣才:求真知 建真言

发布时间:2017-06-09  来源:北京观察

放大

缩小

  走进马荣才的办公室,第一印象就是书多,资料多,文件多。无论从事科学研究,还是从政,他认为学习都是终其一生要做的事情。

  从科研到从政

  1991年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马荣才留校任教。2000年,他回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走上了自己独立的科研道路。2001年,“十五”计划的第一年,马荣才身上担负着三个国家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开头好了,后面的工作就顺了”,他说。2001年至今,他承担完成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课题30多项。

  为了做适合北京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基础研究,他选取了对北京市民非常重要的园艺作物——蔬菜和果树。当时,处于生命科学前沿的植物功能基因组学,国际上也才开展不久。马荣才对中国大白菜的分子生物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在短期内迅速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白菜DNA序列数据库,构建了国内第一张大白菜DNA芯片,并开展了大白菜抗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大白菜转基因抗病育种等,所开发的分子标记被国内外同行广泛使用;同时,在国内率先开展桃属植物种质资源评价利用技术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建立了先进的桃、扁桃的DNA指纹图谱数据库,分离了一批控制桃花和果实发育的关键基因,有关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广为引用。同时,他注重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与他人合作在陕西、内蒙古等地开展扁桃育种、示范,面积超过2000亩。

  马荣才长期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科研,成绩突出,经验丰富。迄今为止,已发表英文科技论文26篇、中文科技论文55篇、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32篇,参编著作2部,培养了45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长期担任国际上一些著名刊物的审稿人,多次应邀作国际会议报告,数次参与科技部和北京市重大、重点项目的立项建议和可行性报告编写以及立项论证和验收工作。在担任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期间,马荣才为北京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证书,并被中共北京市委授予“为首都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统一战线先进个人”称号,直到现在还被聘为国内多个一级、二级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以及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客座(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2008年12月,北京市公开选拔局级领导干部,在科研领域一片坦途的马荣才,凭借这个偶然的机会,走上了从政的道路,担任北京市农业局副局长。从科研到从政,马荣才感慨:“转变太大了,生命科学研究与农业科教管理,差别很大。之前研究的都是非常专业、狭小、深入的领域。不过,从研究到管理,学到很多东西。”

  履职最重要的是责任感

  马荣才认为,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参政议政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要求,当前,各种利益冲突、思想激荡,社会责任感是人们工作和服务于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撑。

  马荣才的管理任务很重,农业科教、农业机械化、秸秆禁烧、转基因安全管理、国际合作、对口支援以及其他多项繁杂事务,每天缠绕着他。同时,每周要花时间去基层和郊区,对郊区农技人员、农民进行指导。然而,作为一名党外干部和市政协委员,马荣才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他高度关注“三农”,积极参政议政,提交了大量的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

  经常到远郊区县考察的马荣才发现,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开始注入北京近郊和远郊农业,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兼业经营、非专业化经营、混合经营。对于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领域,马荣才称,北京鼓励并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但要首先弄清楚工商资本投入农业意图是否在于农业本身。他认为,工商资本投入农业领域要防止以投资土地为名长期占用土地,也要避免占地只是简单的租赁土地,随后又转租,这样很难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甚至导致土地抛荒。马荣才建议,工商资本若要投入农业领域,应该投入在产前,如种子、化肥等领域,或者投资于产后,如农产品收获、储藏、加工等适合产业化经营的领域,最好发展农工商综合体。他还称,政府应设立土地风险保障金,防止工商资本投入改变了土地性质;要规范工商资本准入和退出的机制。

  他在2013年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交的这件提案受到市政府、市政协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近几年得到了持续关注。

  上世纪80年代至今,北京郊区每年都有10万左右异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马荣才说,异地农民为北京市农业生产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大量的异地农民无文凭、无技术、无资金、无长期打算,受无户口、无住房、无社会保障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该如何加强对异地农民的管理、引导、支持和服务,他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解决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郊区异地农民问题的提案》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建议,为解决相关问题、维护首都和谐稳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他通过民进市委反映的《沟域农村信息化建设应落到实处》的信息,提出了许多写实、可操作的意见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为党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政议政要重“质”

  在马荣才看来,提高参政议政的质量,一是要提高业务能力,确保自身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二是要积极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善交朋友、广交朋友,善于开展各类调研活动;三是要避免“零碎的想法、一般的观感、笼统的表态”和过时的建议,要保证建言献策“立真旨、求真知、抱真心、建真言、出真招”。

  “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不能停止学习。城乡接合部建设,农村土地改革,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形势下我们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只有不断学习积累,才能把身边的问题及时准确地反映上去,并提出有效的建议。”马荣才结合实际工作,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并不断开展调研,围绕全市重点工作提交了一批有价值的建议和信息。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市政协系统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先进个人。

  2009年至今,他围绕“三农”等工作组织调研并形成了9篇调研报告,发表相关论文8篇,获得民进中央和北京市颁发的调研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2015年初,他个人被民进市委评为参政议政先进个人、所负责民进市委科技委员会获得参政议政特等奖。2013年1月担任政协委员以来,已经负责撰写并提交市政协提案22件,其中界别提案2件、党派提案3件、个人提案17件,提交社情民意信息15篇。有关意见和建议被多家媒体报道,被转载、引用数百次。这些履职成果足以说明马荣才在参政议政方面所花的精力,所下的工夫。

  “只有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和开展社会服务,才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督到关键处’。”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他主笔的关于发展创意农业的调研报告被民进市委转化为党派提案;他主笔的关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调研报告被民进北京市委转化为市政协十二届二次全会党派提案;他带领民进北京市委科技委员会开展的关于调控城乡接合部人口的调研,调研报告被民进市委转化为市政协十二届三次全会党派提案。2015年,他带领民进市委科技委员会开展关于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该课题被列为民进市委主委调研课题之一。

  作为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12-2015年,他向民进中央报送多份全国政协提案和多项社情民意信息素材。所负责的关于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调研报告于2012年由民进中央转化为全国政协党派提案;2014年撰写的有关报告被民进中央转化成《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2014年,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举办的关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问题双周协商座谈会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并代表民进中央作会议发言。

  他认为,以超脱的姿态,冷静客观地看待发展中的繁华景象和存在的问题,是党外干部的一大优势。“参政议政和合作共事,要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尤其要牢牢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要认识到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道路是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客观公正地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作者:徐飞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