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庞丽娟:愿得此身长报国

发布时间:2017-06-20  来源:

放大

缩小

  人物名片

  她29岁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32岁破格提拔为教授,34岁又破格晋升为博导;她连续3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连任3届国家督学、3届民进中央常委、3届北京市社科联常委并获选为副主席(第4届),是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中最年轻和连续3届的中国委员会主席;她还是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民进北京市委会主委。

  有人说她是“满腔报国热情的知识女性”、“具有宏观视野与业绩突出的研究者”,亦有人称她为“肩负时代使命的党派领导”,而身边熟悉她的人都会用 “低调内敛”、“谦逊平和”、“重情重义”、“善良仁爱”……这样的字眼来评价她。

  到底是怎样的品格和精神力量能使她做出如此突出的业绩?能让她享有周围人普遍的赞誉?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位低调谦虚而又不平凡的优秀女性——庞丽娟背后的故事。

  “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报国情怀,是她血液中流淌的一种特质

  因出色的研究能力和聪颖才智,1986和1994年,庞丽娟两度留学、工作于美国。1988年,尽管享有国际声誉的导师高度赏识和极力挽留,但面对国内系里师资紧缺的现实,庞丽娟毫不犹豫地中断博士学业、毅然选择了回国;1994年,她被美国斯坦福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聘请为客座研究员,并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人类发展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但两年后,面对母校的一声召唤,庞丽娟毅然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和研究条件,义无返顾地再次举家回国。

  忠诚祖国、强烈的报国情怀,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了她行动之中。她身边的人,听到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为国家、为民族踏踏实实地做点事情。”正是这样一份对国家的赤胆情怀,使她不断地根据国家需要而拓展、深化研究,并积极参政议政。近十余年间,庞丽娟作为第一和主要研究者,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等报送了近80份政策建议和提议案,许多已经或正在转化为国家政策。她倾注心血、全力以赴协助组建的“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在五年间向党中央、国务院等报送了100余份政策建议和咨询报告,其中80余份政策建议获得了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张高丽、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部委等的多次重要批示或采纳,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教育政策制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在祖国找到了研究的价值感!”庞丽娟如是说。

  “全局视野、宏观思维与敬业务实,是她的突出作风”

  无论是在教育研究上,还是在参政议政工作中,庞丽娟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着眼大局、善于谋划,立意高远,是她的研究和参政议政的一个突出特色。众多共事过的同事、身边熟悉她的人无一例外地表达了对她的这份“大智慧”的欣赏。

  作为一名学者,她在儿童发展等领域首屈一指,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她从国家战略出发思考教育,十余年前即将研究领域拓展到国家战略与宏观教育政策、基础教育政策、农村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近年,她更是超越教育领域,着眼于国家安全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才战略布局等新角度,联合多机构多领域的相关专家提出具有战略性的建议,获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也正是这种全局视野,使得她致力于智库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五年的探索,她协助组建的“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正在成为“国家有用的教育政策智库”。她大胆创新、稳健改革,和同事们一同探索出了开放、灵活的人事聘用与组织新机制,动态多元的成果汇聚与孵化平台,分类培育、集成转化的成果形成机制,互动循环的质量保障机制,以及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短短五年间,政策院可以说成绩斐然,已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等提交了100余份建议和咨询报告,已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智库机构。

  富于前瞻性的全局视野和宏观思维,专业扎实的研究功底和务实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她的研究和提案有高度、有厚度、有深度、有特色。以她今年的“关于扩大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施范围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建议”为例,因立意高、接地气、建议到位,已经为国务院、教育部所采纳,直接贡献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的出台、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改革完善。

  庞丽娟对事业的执着和全情投入,可以说令每一个了解她的人深深折服并为之感动。“敬业”、“执着”、“全身心投入”、“拼命三郎”、“心疼”是她的同事、学生们使用最多的词汇;她一年至少三、四个月深入中西部、深入农村,坚定地“把自己研究的脚印印刻在祖国的大地上”,足迹遍布贵州、四川、甘肃、陕西、新疆、青海、云南、广西、内蒙古等偏远地区。可以说,她的每一份政策建议和调研报告,都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勇于担当、不负使命,是她积极承担新岗位的精神动力”

  近十余年,凭借着勇于担当、不负使命的精神,庞丽娟在专业的研究者、全国人大常委、国家督学及党派领导等不同角色间成功地实现着融合与跨越。2014年1月,庞丽娟高票当选为民进北京市委主委。她认为,“这是一份信任,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面对肩上的新担子,她不忘初心“要为党分忧,为国尽责”,紧密地团结和依靠班子成员,带领基层组织积极探索建设高素质首都参政党的新思路、新途径。

  上任伊始,庞丽娟就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基层组织调研。连续3个月,她走访全市基层组织,摸清了家底,并听取基层的解决之道。调研回来,她和班子成员进行分析研究,共同形成了“提前谋划、加强统筹、开拓创新”的工作理念,建立了一系列有效的工作机制。如加大领导班子的研究性会议比重,加强对工作的谋划与部署;进一步建立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党委的沟通联系机制和共同培养机制,促进代表性人士的发展;进一步建立会内外联动协作机制,加强了与中央部委、政府部门、政协、会内兄弟省市组织、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合作,提升了履职实效。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庞丽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战略的重要意义,北京市委及时联合天津和河北民进组织,先后就京津冀的能源安全、文化协同发展、职业教育等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

  明确的首都参政党和国家意识,使庞丽娟始终将建言首都发展纳入到助力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中来谋划。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她与北京市委整合会内外资源,利用民进教育文化优势,延伸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触角,与西北部分省份民进组织合作,共推“一带一路”沿线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教师队伍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建设。

  “仁爱感恩、低调谦逊,使她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同事和领导对庞丽娟最一致的评价就是“仁义”。“她拥有一种仁爱与情怀,具有深切的对国家的爱,对民族的爱,对工作的爱,对同事朋友、周围人也充满关爱之情”。在到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进行调研的时候,看到教师生活与工作的艰苦状况,她会动容落泪,并为改善他们的境遇十余年持续不懈地研究、呼吁;对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位老师,她会像对父母一样牵挂关心:当得知八十几岁的老师生病时,她全力帮助,将一切安排妥当;她曾把中学班主任邀请到北京,陪着八十几岁的老先生到处参观,就为满足老先生好好看看北京名人故居的愿望。她会为了20多年前的本科生治病到处托人、并亲自陪同上医院……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仁义”的内涵。

  庞丽娟还是一个低调谦和的人。“在‘好处’、名利和荣誉面前,她总是推让!”同事们说,当年评聘副教授、教授、博导,她都谦虚不报,三任系主任与院长找她谈话她才补报;评首席专家,院里领导知道她不会报名,索性直接帮她填好了表格。多年来,面对媒体采访,她总是说:“不要写我,没有一路上扶持我的老师、领导、同仁们,就没有我的今天,要写就写写他们吧!”相对于聚光灯下的热闹,低调的她更喜欢默默地奉献。政策院办公场地有限,她就主动腾出自己的办公室,搬回20年前的老办公室;为了帮助别人治病,她可以四处想办法,而自己身体不适时,却仍低调地去排队挂号……。

  一个人,何以在如此突出的成绩、众多的荣誉面前,依然能够淡然处之、始终低调谦和?因为庞丽娟是一个心怀感恩的人。她感恩遇上了好时代,作为文革后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批幸运儿,她16岁高二时考上大学;两度赴美留学深造;29和32岁时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教授,35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40岁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庞丽娟说:“假如不是遇上国家发展的好时代,个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她常常挂在嘴边的,是在发展道路上遇到的无数好人,中学爱生如子的班主任,引领她走上教育研究之路的博士导师,还有从她年轻开始厚爱扶持她的老师、同仁们。正因常存感恩之情,庞丽娟始终保持平和低调的本色。

  她的同事们评价她有这样三句话:“仁义礼智信,在她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庞老师是我们最值得、也最愿意一起工作的人!”“我们对庞老师最大的希望就是,她能对自己好一点!” 这三句话的背后,体现的就是一位学者、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吧!

  (本文由民进北京市委会张瑞芳、王越、王倩、朱琳妍和北京师范大学高潇怡共同完成)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