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翁国星:心尖上的守护神

发布时间:2017-06-22  来源:

放大

缩小

  翁国星,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医生,从医30多年,人生大部分美好时光都在和“心”打交道,人称心血管外科“一把刀”、天天“开心”的医生。

  他曾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奖学金赴美国顶尖医院学习,却放弃在美工作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

  他在国内率先开展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著有我国第一部《电视胸腔镜手术学》、《激光治疗胸心血管疾病》等专著,为该项新技术在我国心胸外科的应用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他至今已主持完成各种心血管外科手术4000多例,包括多项疑难重症,手术成功率超过98%,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当人们赞美他的医术时,他则平静地说:“一位真正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高深的学问和精湛的技术,更要有对患者的同情心和仁爱之心。”

  选择心外科,缘于一次心痛

  每当被人问起,为何选择心外科专业?翁国星总会沉痛地回想起30年前那一场失败的手术。

  当年,他还在一家大医院当实习生。一天,医院收治了一位身患先天性心脏病需要手术的姑娘。这是那家医院改革开放后首次进行心外科手术,大家都很激动,术前方方面面都做了慎而又慎的准备。第二天,手术整整进行了8个小时,但最终,还是没能留住这位姑娘的生命。

  “她才20岁,长得很清秀。她走的那一刻,时间凝固了!那记忆永远抹不去……”眼睁睁看着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作为医生却无回天之力。多年后回忆起此事,翁国星仍充满惋惜之情。他说,其实这种心脏手术现在看起来很普通,因为我国心血管外科起步晚、技术不成熟,才导致了那样无可挽回的遗憾。也正因此事的触动,翁国星下定决心“要为改变这种现状做点事!”于是当年毕业后,他选择了风险大、挑战性强而基础又相当薄弱的心血管外科专业。

  经过多年的残酷磨砺,翁国星不断提升医术、创新医学理论,而今已成为我国心血管外科领域的一流专家,驰骋在拯救生命的疆场上。

  与死神赛跑,为了每一颗心的正常跳动

  翁国星每年要主持完成200多台手术,最多的时候达一年400多台,也就是说,每天至少1台手术,有时一天多达5台,甚至更多。“多年超负荷地工作,几乎没有周末,工作30多年没有休过假。常常是累得傍晚回家,边吃饭边打瞌睡。”妻子常常嗔怪他对家庭没有贡献。而他十分坦然:“病人那么信任我,把自己的性命都交到我手里,哪能不全心全意一丝不苟,哪能还有什么私心杂念啊?”

  一个回族小姑娘马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她的父兄早年因车祸致残,母亲在生下她之后得了风湿性心脏病,已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在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里,马新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将有可能因心功能衰竭而早逝。翁国星赴宁夏扶贫时得知这个女孩的遭遇后,极力帮助她来到福州就医,认真制定手术方案,通过微创心脏手术为她开启了新生。

  另一个从小被父母送人,后又几经转卖的周宁姑娘,同样被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折磨得痛苦不堪,她泪流满面发出了“卖肾治病”的微弱呼喊。翁国星得知后立刻收治了她,为她彻底摆脱了病魔的纠缠,从而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2007年,建瓯市发生一起禽流感病例,患者发生肺破裂,大家都在为禽流感惊恐躲避时,翁国星连夜赶赴建瓯会诊。由于此病传染性极大,为把传染的可能性控制在最小范围,翁国星就在患者病床前进行了床旁胸腔镜微创手术。他近距离与患者接触时间长达七八个小时,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把病人从阎王那里抢了回来。

  对于翁国星而言,这样惊心动魄的与死神赛跑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伴随着一个个救死护生的医学奇迹纷至沓来的是一个个头衔和荣誉: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1年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个人;2012年被省政府评为福建省优秀人才;成为我省首位担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务委员的胸心外科医生、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技奖评委、美国胸心外科杂志中文版的编委……然而,病人的康复才是翁国星最大的成就感和幸福之源。

  “是你把我从地狱门口抢回来了!”当术后康复的病人拉着翁国星的手这样说时,翁国星的心中总会溢满感动,更升腾起“医生”这份职业的神圣感。“还有许多病人在等着我,为了每颗心的正常跳动,我们还得继续努力!”为了守住这份成就感与幸福感,翁国星始终遵循治病救人的信念,为众多“心”的期待奋斗不息。

  培养新手,为了更多“心”的期待

  翁国星分管医院科研和教学管理工作,又兼医科大教授、博导,一年要带的学生有五六百人。他说,虽然教学生、培养助手比自己上手术台还要累、还要紧张,还要负更大责任、担更大风险,但为了尽导师和主任医师的职责,为了让新人们尽快成长起来,他还是愿意多指导多付出。

  令他倍感担忧的是,现在学医的人越来越少,报考心外科的高级人才更是少而又少。“这将导致今后我国医疗队伍中高精尖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到我国医疗水平和质量的提升。”翁国星期盼有更多更好的心脏外科医生出现,但现实中,他并不会强求学生走自己的路,相反,每次面试硕博士的时候,他总会首先提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心外科这个专业?他甚至会直白地告诉学生,选择心外科这个专业所将面临的风险大、收益少、就业难的残酷现实。“因为我希望留下来的学生都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并且愿意吃苦的,否则我会劝他们别干这一行。”

  翁国星自然深有体会:当医生很累,当一名心外科医生更累!“一天24小时,恨不得变成48小时来用,而且几乎每天都面临着新的挑战,还要面对不理想的行医环境。”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人生因为当年选择而变得充实,变得丰富多彩,变得有意义。他自己正是凭着对心外科事业的执着和对社会的责任,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来。相信对他的学生而言,老师务实的“身教”比一切动听的“说教”都更具感召力,终有一天,会有越来越多学生和他们的老师站到一起,成为忠实的“心”的守护神。

  建言献策,为了更广阔的仁心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和曾经的全国政协委员,翁国星一直积极为我国医疗体系的改革建言献策。几年来,除了利用与病人的接触获取各种社会信息外,他借助考察、调研、下乡的机会,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向全国政协提交了近20件提案,向全国人大提交了1个立法议案和6个建议。

  “提案就像做手术,要精益求精,不能追求数量和全面,必须保证质量和深度。”翁国星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建言献策,绝不提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和认真调研的提案。

  早在十年前,翁国星就关注到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医患矛盾问题。翁国星收治的病人绝大多数都是慕名而来的普通市民和农民,几乎每天都会有病人因手术费用困难的问题来找他。对翁国星而言,每一颗跳动的心都弥足珍贵,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最难受的事莫过于看到有患者因经济困难无钱医治,而延误了病情,耽误了治疗时机。“有时两三万就能救一条命,可就有不少人万般无奈啊!”尽管筹集医疗费用并不是医生的责任,但贫困患者的“心病”也成了他的心病。“很累,常常力不从心,但必须尽力帮病人解决,总不能眼睁睁看着病患因贫困而放弃生存吧?”

  曾有一位闽侯县赖姓农民,因患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急需进行心脏二尖瓣瓣膜置换手术。但是,患者家庭却因无力支付昂贵的手术费而准备放弃治疗。身为医生该怎么办?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有很大的手术风险,术后极有恢复不顺利的可能,那需要的就不只是几万元钱了。翁国星陷入犹豫,但病人无助和祈求的眼神戳痛了他的神经。“那人被病痛和贫困折磨得干瘦的脸,衬得双眼格外大,眼角挂着泪珠,紧紧盯着我,眼里满含求生的欲望,还有对濒临死亡的恐惧!那眼神你看过一回就永远不会忘记!”救命要紧!他不再犹豫,担着极大风险,帮这位素昧平生的病人多方努力,筹集资金,最终使他顺利接受了手术。幸运的是,手术很成功,三周后这位农民便康复出院。

  然而这只是翁国星多年从医生涯中的一例,诸如为严重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通过媒体募捐,为小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女儿解决手术费用不足的难题等等,这些都是翁国星天天“开心”以外,天天操心的事。为了更好地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他在担任省政协委员时便郑重提出了大病补偿的提案,后来他当上全国政协委员,又再次提交了该提案。可喜的是,经过社会各界多方努力,去年,国家终于出台了大病补偿办法。“这个办法的出台,不但有利于对疾病的治疗,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病至贫或返贫现象的发生,减轻了医院救治危重病人的精神压力和医患矛盾升级的可能性。”翁国星语调变得兴奋,“我做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提一个建议或议案,却能让更多人受益。”他充分感受到积极建言献策能为更多病患带来福音的喜悦。

  后 记

  采访翁国星时,他刚完成3台手术,一脸倦容,让人不忍心多打扰。然而交谈过程中会发现,他亲切、平实,一点儿不张扬。他会自嘲:“我几乎没有个人的时间,生活质量很差啊!”可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日子过得很踏实,“我都数的清自己每天做了多少件事。”说着找出平时的工作簿给我们看,里面满满当当记录着他每一天问诊、开会、教学,以及手术安排的情况。最新一页的记录显示,他一天内连做了8台手术。“将来到我老了闭上眼睛前的一刻,我还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了多少事情,这辈子,值了。”话音刚落,几名前来问诊的病人将他叫走了。目送他匆匆而去的背影,心中不禁浮现一行温暖的字:仁心思济世,妙手可回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