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关福:奔忙十年 为瑶山小花牵来春天
首届“瑶族女生班”破计划
故事二 瑶族姑娘庞进语有两个姐姐,她们读完小学就嫁人了。这在当地是普遍情况,瑶族的女孩早早地辍学,常常是十五岁左右就嫁人。进语小学毕业后,她根本不敢告诉父母要继续读书的想法。即将开学时,进语却听到一个好消息:有好心人专门设立了一个“瑶族女子班“,录取成绩优秀的小学毕业生继续读初中。她的命运从此被改变了,从羊肠小道转进了宽敞大路。
上中学后,她从不敢当众说话,到成为有威信的班长。同学们甚至常说:“有问题,找进语”。她的自信和自强都被激发出来,学习也一直名列前茅,并在今年考上大学。她对记者说:“我想走得更远!”
在上思县南屏瑶族乡,“狗不耕田、女不读书”旧观念在群众中根深蒂固,瑶族女童能读小学就已经是幸运了。有一家人供自己的女儿上了初中,却被周围人笑话,说:“傻啊,供别人家的媳妇读书。”
2008年7月,正值新学年招生,杨关福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民进社会服务工作部门专职干部、企业家们再次走进瑶乡。上思县民族中学的校长拿出了一张小学毕业考试成绩单,叹气说道:“这20多个女学生每门功课平均90分以上,不能继续读书实在是可惜了。”这些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是瑶族女童,因为家境贫寒负担不起读初中的费用,面临着失学的窘境。
杨关福替她们感到惋惜,就和随行的广东生生水产公司董事长洪锡标商量决定,在上思民族中学为瑶族女生专门设立一个班级,每届招收30名瑶族女生,并负责她们初中三年的生活费。而民族中学经过紧张筹备,当年就开始招生。
不料,招生告示一公布,报名人数远远超过了预计的名额。“有的瑶族姐妹俩手拉手来报名上学,我们能忍心拒绝她们么?”杨教授说。于是,这个特别的初一班级突破了预定名额,招收了56个瑶族女生。而就这样,56个瑶族女孩踏入首届“瑶族女生班”,以勤奋学习报答热心人士。这群幸运的小姑娘不知道,正是她们创造了该县教育史上的两项纪录:三年前,她们初中毕业时,超过解放以来瑶族女生初中毕业人数的总和;随后,这班学生一半就读职业高中,其余28名女生考上了高中,这个人数同样超过解放以来该县瑶族女生考上高中人数的总和。如今,26位瑶族女生考上大学,同样是创了新纪录。另外,“瑶族女子班”,已经是六届,有300多位女生。
那一批瑶族女生中,有的学生是打工一两年之后又回到学校,所以整个班级的文化程度、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都非常参差,这就给老师提出了很多难题。学校给瑶族女子班配备的都是全校最好的老师,而黄施聪是当年第一个“瑶族女子班”的班主任。
黄老师记得,6年前刚开学那天令她印象深刻。她发放爱心人士资助的生活用品,有的女生拿了转身就走。黄老师就叫住她,问道:“当别人帮助了你,你是不是应该说一声谢谢呢?”可能山区的孩子性格内向,不懂与人相处,老师就有意识地用这种生活中的小事,培养她们励志的同时学会礼貌,学会感恩。一个多月以后,情况大为改观,女生们待人接物的习惯在慢慢改变,连内向的学生也学会主动跟别人交流。经过六年的学习和培养,她们与当初完全判若两人。
“这些孩子用优秀的成绩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当地瑶胞的形象,证明了瑶族人一样可以考上大学。”她们的英语老师施潇这么说。
“瑶族女子班”的示范效应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瑶族女生上中学。而“小小不点”从曾经见人不敢说话的“小个子”,如今已经长成了自信的大姑娘。她说:“如果当初没有‘瑶族女生班’,我这辈子恐怕也走不出大山。”因此,她将这天大的好事和杨爷爷一起分享。
打通大山向都市的教育通道
故事三 7月25日,广东生生集团董事长洪锡标迎来这些朝气蓬勃的瑶族女生和她们的老师。洪老板已经是她们六年的老熟人了。
6年前的那个夏天,他跟杨教授一起去上思县考察教育情况,看到不少学生因贫及女子少读书的观念而辍学,而校长老师挨家挨户去劝孩子们上学。他感到震动:同意杨教授关于资助“瑶族女子班”的建议。
他告诉记者:“没想到,这个决定带来了这么大的收获,不仅受助学生进步明显,当地的教育环境好起来,人们的观念也转变了,真是多重丰收啊!我希望,这些考上大学的孩子能取得更大成就,以这些榜样的力量影响乡亲。”他还收藏了孩子们这些年寄来的信,觉得这对自己也是很励志的正能量。
公益事业的协调人要做好服务工作,令资助方理解和支持,就需要多方沟通和换位思考。杨关福在这十年当中,除了及时将每一项活动、每一笔钱及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和进步都反馈给捐资人,还陪他们去当地回访受助学生。洪锡标先生因此信任杨教授,将原先初中的资助计划扩展到高中、职中,今年又延伸到了大学四年。
孩子们成长不仅需要钱,还需要开眼界、长见识的机会。杨关福在每年利用暑假时间,牵头组织瑶族学生走出大山,到南宁等地走访参观。
关于这个项目,还曾经引来一些争议。有人说:让山里的孩子看到外面的发达,回来后会产生心理失衡。而杨关福却不这么认为:“我小的时候就从中山来过省城广州,当时这真的是推动我努力奋斗的动力。”因此,他坚持让瑶乡的孩子们也去寻找这种动力,也接受新的观念。
“进省城”对于没出过大山的瑶胞确实是件大喜事。家长们凌晨已经来到学校,为女儿精心穿上民族服饰。庞进香同学回忆起第一次去南宁,眼睛里还闪着兴奋的火花:“我第一次出大山,就是那次杨教授和洪叔叔带我们去南宁。我前一天晚上激动得睡不着觉,第二天看到的每样东西都令我觉得美好。这样来认识外面的世界,收获特别大,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
省城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市容,以及琳琅满目的超市,令姑娘们感受社会的先进和城市的多元化。特别是通过与广西民族大学的瑶族学生和歌唱家进行交流,姑娘们有了向往有了目标,庞进香说:“我当时就下决心,要像他们一样努力奋斗。我今年考入上广西科技大学,将到我曾经向往的地方去。”
除了筹资,还要充分利用民主党派的智力优势,为瑶乡的教育事业助力。杨关福每年邀请广东的优秀教师走进瑶乡,举办女生身心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题讲座,通过谈心、通信、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建立长期联系,结对帮扶。他笑着说:“以前学生们见人拘谨,在交流活动上跟着广东来的健美操教练一起舞起来,这就是自信的开始。”
身为大学教授的杨关福,还看重让瑶乡的中小学教师们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近年来,两广民进举办了六期“民进西部农村教师培训班”,请上思120名教师免费到中山、深圳培训。同时,又组织广东的优秀教师到上思去,举办内容贴近中小学教学实际的讲座,让600多名农村一线教师和教育部门干部、300多名学生受益匪浅。
“这样既把广西偏远地区的教师‘请出来’,也让广东的教师‘走进去’,是个双赢之举。”杨关福说,广西的老师学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广东的老师也接受了锻炼,体会到了乡村教育的不易。
上思的瑶乡如今春光长驻,春花长开,一批批追梦的姑娘成长起来。7月25日,在前往广东顺德参观的车上,上思中学的高中生张雨晴说:“师姐们考上理想的大学,对我们来说是活生生的励志故事。我们瑶族的女生不会让大家失望。”
(林亚茗系《南方日报》高级记者,许诺系《南方日报》实习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