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林亚杰:为文化强省添墨增彩

发布时间:2017-07-28  来源:

放大

缩小

  当他风华正茂地走出中山大学门时,就被文革巨浪冲击到荒凉农场耕田扛包,到农村祠堂教小学,连年幼的孩子也一起住在竹栅栏围起的“家”。然而,这一切都没有隔断他的精神追求。

  当他历尽磨难后回到中山大学,已经是心里装满中国文化的典籍,手中握紧中国书法的神笔。他就是林亚杰------一位参政议政的民主党派人士,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史专家。

  如今,他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仍然担任着许多书籍的编著工作,或者研究着心爱的书法,甚至除了周末回家团聚,每天满足地在工作室吃盒饭。

  开展巨大的文化工程

  书法,是最有中国特色、有历史渊源的文化。林亚杰最值得骄傲的成就莫过于参与策划组织“广东历代书法展览”,以及编撰有关的丛书。

  2003年,广东省政协为响应省委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主办了“广东历代书法展览”。这个活动看起来只是一个展览,然而却是一个为文化大省追根溯源的、浩大的文化工程。然而,历代远离中国文化政治中心的岭南,有什么书法的精华之作呢?又如何能够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呈现出来呢?

  早在2002年8月,在省领导的提议下,省政协书画艺术交流促进会(以下简称“省政协书画会”)开始筹办这一活动。筹备工作由广东省政协原主席、著名书画鉴藏家吴南生主持,而时任省政协副秘书长、书画会副会长林亚杰就负责具体的规划、统筹和实施工作。另外,省博物馆、中山图书馆、广东美术馆、省文物鉴定站、广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馆以及广州嘉德公司、香港翰墨轩等单位的专家参与了有关工作。

  “广东历代书法展览”不仅是要繁荣书法艺术,提升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也是为广东文化及文化传统正名,这是广东文化史上空前的盛事,是一个里程碑。

  最早的筹备方案只办一个书法作品陈列,筹展时间仅为两三个月。但林亚杰提出,展览应突出高品位和学术性,全面而深入发掘岭南书法的文化内涵。因此,除了陈列历代书法作品之外,还应增加秦汉以来的青铜铭文、陶文、钱币文、玺印文、碑刻拓本和墨书实物以及岭南丛帖、摩崖石刻、书学论著等。这些提议获得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长达一年多的艰辛筹展工作拉开序幕。

  冒“非典”之险四处寻宝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筹展工作似乎有点“生不逢时”,刚刚开始就遇到2003年“非典”恶魔的肆虐之时,到处人心惶惶。但筹委会人员为了早日完成展品的征集工作,仍然到处奔波,只是为了严防“病从口入”,以密封包装的糕点充饥。

  林亚杰告诉我们,高龄的老领导吴南生和欧初都亲自出马,到各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挑选展品。而他自己的压力和工作量就更大了,从广州、江门、佛山到汕头等地,每天晚上一点之前是睡不了觉的。他甚至在前往香港为岳母奔丧期间,也不忘挤出时间,到香港艺术馆、中文大学文物馆和学海书楼等文博机构选藏品。

  他说,粤港文化界都大力支持这个活动,香港收藏名士许礼平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联系到香港一位著名文化人罗先生,无偿捐出一件稀世宝贝-------陈子壮等名家的《袁崇焕督辽饯别图咏卷》。

  据不完全统计,组委会共组织专家到各地调看、鉴定公私藏品二千多件,挑选出展品800余件。这其中,不乏廖燕行书《山居诗》等存世孤品,还有征集到老一辈中央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等在广东留下的墨迹。

  他回忆说:“展览前出现了最紧急的一个事。直到展出前三天,粤东一市的作品还未到。曾向该市博物馆捐过多件收藏珍品的吴老先生,要我打个电话,转达他的意思:必须在次日中午12点前送到。结果,作品果然提前一小时送到了。吴老的威信实在是高。”

  2004年,这一岭南书法发展历程的展览在京、粤两地隆重举办,由两岸四地28家文博机构,以及50余位收藏家所提供的广东历代书法珍品,从秦汉迄今时间跨度为二千余年。其展出后好评如潮,被誉为广东的文化盛举。

  与这个展览同时, “广东历代书法展览丛书” 也完成和出版。这其中包括《广东历代书法展览精品集》、《广东历代书法图录》、《广东传世书迹知见表》、《南越陶文录》、《岭南书学研究论文集》和《中国历代书法碑林碑帖集》共8卷,重达12·5公斤。这其中三件最难得、最重要的作品,体现了展览的重要的学术价值。第一是《袁崇焕督辽饯别图咏卷》,由20多位广东文人为袁崇焕题字,足有5·14米长;第二是《南园诸子送黎美周北上诗卷》,是岭南书法中学术、艺术水平最高的绝迹。第三是清代廖燕《自书诗卷》,此为其作品的孤品。另外,南宋刘昉的作品使得岭南最早的书法作品时间提前了几十年。而南越王瓦当文字、番禺汉墓出土的砖文,也展现了最新的考古成果。

  展品中也有有趣的作品,例如师生、师徒、祖孙、父子、父女、兄弟、夫妇的作品,还收集了海云寺书派的七八件作品。

  深厚的积累来源于磨炼

  做这样浩大而细致的文化工程,不仅要有奉献精神,还要懂这一行、爱这一行。而林雅杰就是最适合的人选。他说:“说到这个知识的积累,以及对知识的渴望,我要感谢曲折的经历。”

  他1967年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时,正逢知识遭到灭顶之灾的文革。他们那一批许多大学毕业生被下放到部队农场,干了两年多重体力活后,然后分配到番禺一个大队当了十年的小学老师。在这段完全看不到前景的日子,他的身体和家庭生活都在苦苦挣扎,但却找到了一个精神寄托。他细细地抄了一本书法帖子,深深地读了一套《辞源》。这不仅支撑他能够充实地活下去,日后更是助推他在文化事业上飞翔。

  1981年,他终于回到中山大学历史系当老师,主讲“中国历史文选”和“中国文字与书法”等课程,并且任著名历史杂志《历史大观园》的编辑,参加《中国历史大辞典》(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编审和撰稿工作。1989年,他调入省政协文史委当专职副主任,主编《广东文史资料》和《广东文史丛书》系列丛书,曾被全国政协授予“优秀政协文史工作者”称号。

  他在学用那些知识的理想天地驰骋着,先后主持举办“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书画展”、“广东当代国画名家作品展”等大型展览10多次,主编《中国历代书法碑林碑帖集》(线装三卷本)、《广东历代绘画丛书》(九卷本)。他负责的历代书法碑林碑碑林于2009年落成,获得专家一致好评。2010年,他与刘斯奋共同主持筹办“广东历代绘画展览”,与“广东历代书法展览”一起被誉为广东文化建设工程的“双璧”。

  即使在他退休后仍然佳作不断,出版的著作主要有《南越陶文录》、《广东历代书法图录》、《闲窗书课——林雅杰作品集》、《香海传薪录》、《岭南史学名家》、《行书〈广州赋〉长卷》等,论文有《朱九江的书学及其传承》、《三希堂与〈快雪时晴帖〉》、《广东早期书迹概述》、《南越国遗址出土的残瓦文字》等。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及国际书法展。

  参政议政助推重大决策

  林亚杰不仅是著名文史学者、书法家,他1994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后来当选为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参政党理论研究会会长,《广东民进》编委会主任,第七、八、九届省政协委员,第八、九届省政协常委,在参政议政方面也成就甚丰。

  他在1997年起任省政协副秘书长之后,组织委员开展“我省文物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的专题调研,历时10年,许多调研成果已为省、市政府所采纳。他三个最突出的政协提案,都是关于文化建设的,包括《建议在广州沿江西路海关大楼建海关博物馆》、《关于要注意保护岭南文化,暂缓清理白云山古墓的紧急呼吁》、《关于重建番禺海云寺的建议》,都得到较好的处理结果。就在不久前,他获悉,海云寺旧址将交由广州市佛教协会重建这一明清古寺。

  1995年4月,针对当时社会上强制清除手书牌匾使用繁体字的做法,他参与起草《关于文字改革问题的情况反映》一文,以任仲夷、吴南生、杨应彬、欧初、关山月等五位老同志的名义上书中央领导同志,三天后就得到总理办公室的回电。最后,他们的建议内容被纳入全国人大出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他对此深感自豪,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调整完善我国文字规范政策作出贡献。

  如今,他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仍担任参政党理论研究会会长、广东开明画院常务副院长、《广东民进》编委会主任等职,热心参与广东民进工作。从会刊审稿到研究会和画院的大小事务,他都亲自过问。负责主编《广东民进60年》,为该书顺利出版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每逢省委会重要书籍出版,如《纪念陈一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永远怀念敬爱的雷洁琼主席》等,都请他把关。大到全书排版,小到一个标题的字体、一张图的大小,他都细致地从专业编审角度进行指导。“同心筑梦”文化活动举办期间,他对画院图录、画册的编印工作认真审校,不仅拿出了私人藏品补充书画展展品,而且亲自参与布展工作。

  他的品格风骨,正如他的书法一样,严谨、俊秀而飘逸,这也是岭南文史书卷中精彩的一笔。

作者:林亚茗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