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亮点回眸

建言加强域外研究 助力“走出去”战略和大国外交布局

——民进十一大以来会中央工作亮点系列报道之十七

发布时间:2017-11-27  来源: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

放大

缩小

  面对中国崛起与全球化的新局势,民进中央围绕加强域外国家(或区域)研究向中共中央建言,建议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国别研究智库建设,并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特殊作用,加强在高校建设国际研究中心建设(《关于加强我国高校国际研究中心建设的建议》,2010年7月)。该建议在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下,促成相关部门在全国高校建立了42个“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每一个基地对应一个研究对象国。此后,基于长期的研究和持续调研,民进中央接连提出了《关于加强政府间交换留学人员工作的建议》(2013年7月),《建立人才新机制,提升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2013年11月),以及《关于“一带一路”与高校智库建设的建议》(2015年6月)三份建议,都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建言:主动布局 加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交往日益扩大,我国的国际责任日益凸显。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与世界局势的发展关联更加密切。面对全球经济贸易网络覆盖世界所有角落、形势复杂多变的挑战,我国需要对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有较为深入的、高水平的、长期跟踪的研究,唯有如此,才能为我国制定比较完善的、主动的国际战略,提供足够的基础支撑和充分的准备。

  但我国对域外的研究,无论是理论建树,还是研究方法;无论是对国际重大现象做出合理解释,还是为解决现实中的国际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都显得力量不足。2010年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只设立了7个研究所,其中只有美国所和日本所以单一国家为研究对象,余下的几个则以跨国、甚至跨洲的区域研究所冠名:如“亚太所”“东欧中亚所”“欧洲所”“拉美所”“西亚非洲所”。这些研究所普遍存在研究范围过宽、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的问题,致使研究难以深入。虽然有50余所高校建立了各类国际研究机构,但总体而言,其影响力不仅没有得到增强,反而有所减弱。总之,依托现有体制和研究机构,我国的域外研究将难以满足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需要。

  对此,民进中央提出,与政府部门和智囊部门相比,高校具有明显的从事国际研究的优势:一是高校具有相对较强的独立性,有利于研究人员对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做出相对独立、中性的分析和判断;二是高校具有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独特优势和大学科研管理体制相对稳定而可持续的特点、以及大学机构对外学术交流的特殊便利条件;三是高校拥有众多的、各领域的和源源不断的专家资源,有利于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调查研究。民进中央建议,对我国高校的国际研究进行全面的布局,加大建设力度,充分发挥高校在国际研究中的中坚作用。

  实效:建立基地 对应研究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民进中央的该项建议,多位领导同志做了重要批示。很快,这一工作就由教育部与外交部开始推动,在全国高校建立了42个“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国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2015年7月,教育部杜玉波副部长与教育部社科司、国际司负责同志专程来到民进中央,向严隽琪主席报告了“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建设情况。同年12月,教育部在京召开了“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工作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民进中央副主席刘新成出席了会议。全国42家培育基地负责人以及其他承担国别和区域研究指向性课题的22家机构代表,中共中央办公厅、中联部、外交部、商务部等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参加会议。严隽琪在会上强调,国别和区域研究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努力提升研究质量,加强高水平智库建设。

作者:焦静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