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邓宗全:科技攀登中的坚守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7-12-21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放大

缩小

邓宗全

  邓宗全,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专家,创建了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国防“973计划”技术首席,国家“111”引智计划负责人;参研“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工程受国家表彰;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荣誉称号。授权发明专利8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201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11月2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2017年当选院士齐聚中国工程院,参加院士颁证仪式。同时参会的还有新院士们的家人和团队成员,与他们一同分享当选的荣誉和喜悦。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称号,在新当选的6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内最早从事月球车研究的学者之一,民进中央常委邓宗全荣耀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得知这一喜讯,邓宗全的同事、朋友、学生都纷纷向他表示祝贺,他自己倒是一如既往展现着谦虚和低调的一面。熟悉邓宗全的人都知道,他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在公开可见的资料里,几乎都是有关他科研工作的介绍。在谈到当选院士的感受时,邓宗全的回答依然是简洁明了直入主题:“当上院士,要把荣誉当动力,不忘初心,带好队伍,做好本职工作,为航天科技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话语间,能让人感受到一名科技工作者对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早在2011年,邓宗全教授的“月球车移动系统关键技术”就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 1月,历时十年刻苦攻关所取得的成果“空间折展与锁解机构关键技术”再次荣膺国家科技大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巨大的荣誉背后书写的是一个科学家谦逊严谨的科研历程和深藏心底的浓浓家国情怀。

  马克思说过这样的话:“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邓宗全197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最久的机械工程系,就把研究领域定在机械设计方向。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坚守,在探索和创新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

  探索自然、探究宇宙的秘密,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与不懈的追求。我国古代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更使我们的民族渴望能早一天插上翅膀,飞向月球。邓宗全教授从1996年就开始选定月球车作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这个选择无疑具有“战略眼光”,为中国人抢占了先机。他提出了多轮独立驱动、变悬架月球车移动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为我国月球车移动系统的设计确定了驱动与传动参数。他所建立的“滑转沉陷模型”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的仿真软件Artemis所采用,用于解决“好奇号”等火星车的驱动规划问题。他是当之无愧的月球车专家。

  邓宗全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相关科研机构长期合作,在月球车移动、转移、低重力模拟测试等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突破,并成功应用于“玉兔”号月球车。2007年,他主持研制的 “中国型”月球车在珠海航展闪亮登场并成为最吸引观众眼球的科技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他发明了平摆联动式月球车转移机构,解决了月球车从着陆器上平顺转移到月面的技术难题,成为“嫦娥三号”工程的一大亮点。2013年12月14日,“玉兔”号月球车成功实现了月面转移,在万籁寂静的夜晚,“玉兔”号开始了它在月球上的巡视探测。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实现月面着陆探测的国家,这其中凝结着邓宗全教授多年来的心血和汗水。现在他又开始了载人月球车与火星车的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能把人送上月球,火星上也将会迎来中国的火星车。

  空间折展机构是大容量空间通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空间站等航天工程的核心装置。其核心理论与技术问题是构型创新、大型化组网、轻量化设计、高精度锁定。在长期的坚守与创新中,他提出了空间折展机构构型创新与模块化组网方法,发明了一维、二维、三维等多种形式大型折展机构,研制出大型空间伸展臂、平面折展天线和空间曲面折展天线机构。成果应用于大型星载雷达天线的研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他主持“嫦娥五号”工程月面采样分系统总体实施方案,作为探月三期月面采样技术论证组组长,带领团队攻克了月面采样钻进取芯、高功率密度驱动传动、样品转移等核心关键技术。该方案已通过工程样机实验验证,进入初样实施阶段。

  作为技术首席,他主持的“移动行为与机理研究”国防“973”项目,重点围绕系统附着移动机理、能量与运动调控机制两个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成功研制了大型移动系统原理样机,现已经进入演示验证阶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科技攀登中,没有坚守就没有登高远望;在科学研究中,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超越。“嫦娥”奔月、“玉兔”在月面上行走,生动展示了我国航天科技的巨大发展成就。从邓宗全主持的项目和研究成果中,能清晰地看到这种坚守与执着。他的研究视角不仅来自于他的战略眼光,还有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一定要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点什么,一定要瞄准国际科技的前沿……多年来,他丝丝入扣,咬住青山不放松,并在研究领域中不断深化与扩展、坚守与创新。

  在繁忙的科教和学校管理之外,邓宗全还兼任民进中央常委、监督委员会委员,曾任民进黑龙江省委会副主委、哈工大支部主委。即使工作再繁忙,邓宗全也愿意抽出时间和支部的会员们一起,聚一聚,聊一聊,谈自己的科研体会,请大家看看他带领的科研团队所取得的成果,并亲自充当讲解员。就是靠这种人格的影响力,他已被大家习惯地称为“我们身边的榜样”。作为领军人物,他率领的哈工大支部在成立不长的时间里,先后获得了“民进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和“民进全国优秀基层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他多次为振兴东北提出的建议均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他常说,“作为民进会员,我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组织活动,参与党派工作,有更多的机会向优秀人士学习,这对于个人全面提升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是难得的锻炼机会。”

  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后,民进中央在给邓宗全发来的贺信中写道:“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既是巨大的荣誉更是崇高责任。祝愿您不断进取,再创佳绩,为我国的科技事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是的,在陡峭的科技攀登之路上,邓宗全将继续坚守和创新,担起肩上的责任。当中国人登上月球、将五星红旗插上火星的时候,我们一定会为像他这样为人类进步带来福祉的科学家和科技精英们点个大大的赞!

作者:田新华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