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华委员:构建东西双向互济发展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杨静华建议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调整优化东中西部产业布局,建设科学高效的产业链分工体系。
杨静华提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面临新挑战,必须结合发展需要,加快研究出台全国一盘棋的规划布局,完善产业转移导向政策,加强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与协同创新,加强地区统筹协调,避免重复承接、产业重复布点,造成承接资源大量浪费和无序竞争。同时,更加注重对人才、技术等全要素的东西双向互济,为产业转型升级和转变方式提供支撑和保障。
杨静华建议建立东西双向互济机制,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利益协调机制、产业转移补偿机制,以及会商互动机制,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协作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等重大问题。这不仅包括获利较少或利益流失地的经济补偿,更应该包括对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经济补偿,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力。重点实施产业扶贫战略,支持贫困地区承接产业项目,将产业发展与脱贫致富有效衔接,对特殊贫困地区采取超常规办法,引进重点项目,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选择合作双方或多方能力结构相匹配的产业转移,是东西双向互济发展新格局的关键环节。目前,全国没有一家开放的产业对接平台,主要还是依靠地方政府或招商部门各显神通。”杨静华认为,应建立更加系统、更加开放的产业转移信息平台,鼓励东中西全方位开展协同创新,从全产业链的角度进行有序的产业转移。进一步支持中西部地区完善产业发展承载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突破难点关键点,降低企业成本。特别是加快便捷、高效的东中西部货物流通的交通设施建设,完善资源、能源等要素配置,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提升产业承载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和转变方式提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