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潘碧灵委员:中央环保督察结果可纳入干部考核指标

发布时间:2018-03-0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放大

缩小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2018年的重要任务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

  其中,在大气方面,要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推动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实行限期达标。开展柴油货车超标排放专项治理。深入推进水、土壤污染防治,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实施重点流域和海域综合治理,全面整治黑臭水体。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收费政策。

  3月6日晚间,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就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善中央环保督察制度等话题,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下称《21世纪》)的专访。

  蓝天保卫战“全覆盖”

  《21世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对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都作出具体部署。对此,你有何建议?

  潘碧灵:从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来看,大气方面今年主要是巩固蓝天保卫战的成果,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

  过去五年,通过重拳整治,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三大重点区域外的不少地方,空气质量改善程度不如京津冀地区。

  因此,我建议蓝天保卫战要全覆盖,在中央的支持下,从重点地区向全国纵深推进。

  每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环保专项资金都不断增加,2017年中央财政投入到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专项资金规模预计达到497亿元。但比较起来,脱贫攻坚投入资金远比污染防治要多。环境治理全民受益,希望在资金投入上能跟上其他“攻坚战”。

  目前,湖南已就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分别制定了新的年度攻坚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这些方案和计划即将出台。其中,大气重点整治长株潭,水污染主治洞庭湖,重金属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针对湘江流域,从这些重点区域出发,纵深推进。

  《21世纪》: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提出,今年年底前要在湖泊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湖长制。对于如何保护洞庭湖,你有何建议?

  潘碧灵: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调蓄湖泊和国际重要湿地。今年我也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支持力度的建议》这一提案。

  洞庭湖地跨湖南、湖北两省,来水涉及长江和湘、资、沅、澧等支流,保护和治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整治任务十分繁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巨大,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建议国家层面能在政策、项目和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突出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加快补齐乡镇(农村)环境治理短板、全面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

  比如,在政策层面,国家发改委曾组织湖南、湖北两省编制了《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明确了具体整治目标、工作内容和保障措施,建议国家尽快批复,为洞庭湖水环境下一步综合治理进一步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

  另外,建议国家层面建立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对洞庭湖保护和治理重大政策、重点工程、突出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加强指导协调,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环保督察情况纳入干部任用指标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健全生态文明体制。而环境保护督察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域一项重大制度建设,无疑是一大亮点。作为地方环保官员,对于进一步完善和推进这项制度,你有何建议?

  潘碧灵: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实现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这一举措对环境保护和治理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强化了党委、政府及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解决了一大批重点环保问题。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央环保督察可以作为重要平台和手段。从首轮环保督察来看,我认为这项制度在形式、内容、方式和结果上都有可以加强和改善的地方。

  目前,中央环保督察组都是由环保部牵头成立,中纪委、中组部的相关领导参加,组长由现职或近期退出领导岗位的省部级干部担任。但督察队伍中环保部门比重大,因此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党委政府看到上级来督察的都是环保部门的人,也觉得环保督察就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把“环保督察”变成了“督环保”,工作由环保部门来做,问责由环保部门来承担,扭曲了环保督察的本意。

  因此,有必要调整完善中央环保督察组的组成结构。我建议由中办、国办牵头,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及中央有关企业参与,比如中纪委、中组部和住建部、农业部、水利部等环境治理相关部门,使中央环保督察组组成更具权威性、代表性。

  《21世纪》:能否请你具体谈一谈,如何使中央环保督察更有效果?

  潘碧灵:目前,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共向地方交办举报件10.4万件,8万件是涉及到垃圾、油烟、恶臭、噪声、散乱污企业污染以及黑臭水体等具体的环境问题。

  但我认为这些具体的环境问题,应该主要靠常态化的日常执法监管来解决。这背后的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和环保责任落实,才应当作为中央环保督察的重点突出,这样解决问题更具根本性和全局性。

  在方式上,中央环保督察可以借鉴中央巡视,在当前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开展不定时、不定批的督察。可以“发点球”,针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问题开展机动式、点穴式专项督察;可以“回头看”,不然一些地方督察时重视,督察后又反弹。而且还应当重视长效机制,从机制体制上解决问题,避免老问题重现。

  据环保部通报,首轮环保督察约谈了党政领导干部18448人,问责了18199人,对党政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方面具有较大震慑,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了。

  但从长效机制上保护这一督察成果,还需要进一步从绩效考核和选拔任用上加以充分利用。

  我建议,把督察情况纳入到党政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中,加大考核权重,考核优秀或不合格的都有相应明确的奖惩措施;更重要的是把中央环保督察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指标。

  由此,进一步推进中央环保督察的法制化、规范化,使这一行之有效的举措长期发展并坚持下去。

作者:危昱萍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