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刘宗祥:在教育“最末梢”发力 让“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地有声

发布时间:2018-09-04  来源:

放大

缩小

  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上呈现出两极化现象,一类是乡镇所在地的大班额学校比较多,另一类就是小规模学校比较多。根据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小学校、教学点10.30万个,学生总数就达380万。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逐步规范,村小学和教学点等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有所回升,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留在村小学或教学点就读。2015年6月,国家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后,我国乡村教师呈现出乡镇初中——乡镇中心小学——农村初中——农村完全小学——村小学——教学点的“差序格局”,村小学和教学点成为最末梢的利益获得者。当下,各地本着方便农村学生上学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保留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努力做到每一所村小学、每一个教学点的教学质量都有基本保障。让“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真正落地,构筑更具竞争力的待遇保障体系,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应该在“最末稍”上发力。

  一、村小学和教学点面临的现实问题

  1.村小学和教学点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在地处偏远、规模较小、学生数不足1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一名教师往往既承担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同时还饰演着“保姆”的角色。因为村小学和教学点往往都是低年级孩子,包括一二年级,有的还有学前班孩子。这些孩子因年龄偏小,生活难以自理,因而都需要老师时时刻刻来照顾。同时,教师工作强度大。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们反映说:每天几节课连上下来,满手的粉笔灰腐蚀得手指能感受到起皮的微痛,嗓子也时常会破音。教师8小时之外还要加班备课,因为正常上班时间,教师要在课堂上课、开展活动等,只有孩子们放学后才可以备课。所有这些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负担。相比之下,其他农村中小学因每个班级不只有一名教师,一名教师上课,另一名教师便可备课、批辅等,加班的时间相应就少些。教学点的教师还面临着“孤独”的现实。白天上课有孩子们陪伴,而夜幕降临后,面对漫漫长夜,这种精神上的孤独感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2.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严重缺编的问题依然存在。2012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现在虽然教师编制“城乡统一”政策已经明确,但由于“以县为主”的财政体制下实行高度集中的编制管理方式以及“自上而下”核编方式,造成各地执行情况并不平衡,落实效果不够明显。

  3.教师在高级职称评定的名额分配不足。和县城和乡镇学校教师相比,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高级职称评聘的“门槛”高,尽管目前乡村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已经取消了外语和论文的基本要求,但任教年限、课题、教学实绩、获奖等一项都不能少,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有些省份县(区)规定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成绩作为必备的考核项目,导致乡村学校尤其是村小学和教学点音、体、美等“小科”教师明显“吃亏”,他们职称评定的难度明显增大。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们反映说:年龄差不多的,在县城或者在乡镇教书的老师,他们的职称早就评定了,但是我们身处偏远的地方就很难。因为在这些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心中觉得职称除了待遇的提高外还是一份荣誉。

  4.教师队伍结构极不合理。尽管不少省出台了一些面向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招聘政策,如湖北省“新机制”教师政策、四川省定向免费师范生政策、河南省实施“特岗计划”、安徽省定向培养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计划等,但村小学和教学点仍然缺乏年轻师资。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逐步规范,村小学和教学点等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有所回升,按照原来的教师编制标准,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现行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往往都是50岁以上的老教师,而且一般都是本地人。终有一天他们会因年龄、身体等原因要离开教学岗位。“谁来接班”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目前而言,如果特岗教师能够接班是非常理想的,但客观上,这个目标在目前短时间内难以达到:其一,参加特岗教师招聘的年轻的大学生刚刚从繁华的城市毕业,一下子来到极其偏僻的村小学或教学点,条件上很难适应;其二,如果有的特岗教师甘愿在最基层奉献青春,但他们的后顾之忧难以解决。

  二、在乡村教育“最末梢”发力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在师资。在乡村教育“最末稍”上发力,才能让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才能让“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真正落地有声。我们建议:

  第一,设立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的专项岗位补贴。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提出:“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明显差于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及其他规模较大的初中和小学,应该给予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专项岗位补贴。2016年,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注重向村小、教学点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按学校所在地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700元、500元、300元的生活补助。另外,农村教师还按教龄不同享有乡镇补贴。据悉,据悉,泸溪县仅岗位津贴一项,村小学教师一年收入要比城区教师多出近2万元,出现了城镇学校教师竞争到农村任教的喜人局面。因此建议设立专项岗位补贴费,标准不妨以工资的10%左右为基数,按月发放,三年一调。同时建议根据距离县城远近,区别制定几个不同的补贴标准,鼓励去较远的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得到更多的补助。确保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安心从教、幸福从教,有更多的获得感。

  第二,调整村小学或教学点农村教师配置标准。针对村小学和教学点学生规模小、生源分散等特点,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核编政策,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着力解决村小学和教学点师资不足的问题。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人员的编制单独核算并适当增加。保证每所完小以上规模学校有1名以上音、体、美和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编制标准核算时,需要在重点考虑学生数量的基础上,兼顾学科课程类别、学校类型特点和班级数量等因素,切实保障村小学或教学点的师资需求。在以“生师比”为主的基础上,引入“科师比”、“班师比”教师配置方式,因为引入“科师比”“班师比” ,将有助于缓解村小学和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的不足问题。

  第三,制定专门面对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职称评定的优惠政策。现在,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评定高级职称已经大大降低了门槛。但是在具体评定时,应有所区别对待。针对村小学和教学点的乡村教师职称评定难的问题,需要制定专门面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以及音体美等“小科”教师职称评定的优惠政策,可以设置若干个项目,比如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的出勤率、教龄、获奖数量及级别、优秀教案、优质课、优秀论文,等等。每一项细化为若干分,按百分制计算,如乡镇中心小学或其他完全小学的教师申报高级职称需要达到90分,那么,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可以按80分甚至更低一点。如此量化考核目标,可以让年轻的大学生毕业生看到奋斗的价值和光明的前景,从而愿意扎根乡村,扎根村小学或教学点,最终提高乡村学校教学质量,逐步实现县域内同学段学校岗位结构总体平衡。

  第四,通过公益的模式,让专业的人才去村小学和教学点支教。就目前情况而言,师范院校毕业生到村小学和教学点接班这个目标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因此,除了招收定向培养的师范毕业生,学历可以降至大专之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调动一切闲置的社会资源,解决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不足,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一是以大学生志愿服务站或短期聘请的方式解决村小学和教学点音体美、外语、计算机等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二是通过2018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一批优秀退休教师到村小学和教学点讲学或义务支教,拓宽教师补充渠道。通过引领示范,补足短板,加强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刘宗祥 民进安徽省委会,文章有删节)

作者:刘宗祥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