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两岸学者共话·教育学”论坛聚焦教育现象和规律

发布时间:2018-09-30  来源:光明网

放大

缩小

  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政策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政策,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南京师范大学和叶圣陶研究会主办的“两岸学者共话·教育学”论坛日前在江苏南京举行,来自两岸高校和研究院所的20余位知名教育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教育现象和规律。

  科学化是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认为,教育学要逐渐从微观教学走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尤其是要加强宏观的眼界。“现在的教育决策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繁荣,更深刻地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怎么使得教育的决策科学合理,是经济有效的,这在国计民生当中意义太大。”袁振国说。

  在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看来,科学化是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非常基本和重要的目标。他认为,这些年在大陆教育学学科建设科学化方面,包括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怎么来认识这个不科学的地方?引用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梁启超先生在谈论不够专业、不够精准的时候,提出中国学术有四个大的弊端,他说中国学术第一个弊端之一就是笼统,什么标题、用语、思想都笼统,有时候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说的都很高、很抽象,不是说它不正确,他也很用有。教育也很笼统,不精准、思想也笼统,净说大而无当的道理,连自己也说不出来自己的主张是什么,和别人不同之处在哪里,连自己也说不出来。”谢维和说。

  淡江大学学习与教学中心执行长张钿富也认为,教育学作为一个体系一直在壮大的时候,它的精确性就会模糊,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些新的规范,让知识的精确性更加强。另外,谈到教育的专业性,张钿富引用杜威的观点,认为从教育无目的论上说,没有目的不是完全没有目的,而是教育本身守住他自己发展的规律。

  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柳海民指出,教育学要发展,要向哲学、经济学、法学一样走到社会的前沿,成为社会的显学,从而摆脱教育学这种弱势学科、边缘学科的地位,就是要增强“教育学的生命力”。他从“教什么”“为什么要教”“怎么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社会变迁给教育学的功能带来新的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认为,教育学目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学知识的前沿知识内容重构缓慢,脑科学、信息科学研究成果的缺失等。同时,价值论上,教育学知识的内容缺失了教育对民族国家的塑造的价值阐述;认识论上,教育学知识的内容缺失了范式的建构,跨学科认识论建构的努力还不足;方法论上,教育学知识的内容缺乏中国传统思想的依据,对中国经典思想的方法论重视不够;实践论上,教育学知识对中国现实教育发展的反应不足等。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缪建东就家庭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情况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科建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现象描述的层次、事实分析的层次和主体建构的层次。目前家庭教育学处于事实分析和主体建构之间。如何加强家庭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缪建东认为,高等教育对家庭教育学学科的建设要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要回到现实家庭教育,引领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以问题研究来促进家庭教育学的学科的建设。

  辽宁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傅维利认为,很多人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主要是由家庭教育承担,所以学校对道德教育的研究不充分,这几年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这方面的研究确实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他介绍了他在学理上建构道德教育进行分析的新的结构的努力,以及用这个分析结构来考察当代儿童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发展道路,最后还分析了在此过程中的短板问题,找到其社会历史文化根源,提出了有充分依据的对策。

  台湾暨南国际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杨洲松认为,我们生活在科技当中,如果未来给我们时代下一个定义的话会说我们时代是科技的时代,网络科技在今天来讲已经是渗透到我们生活各个层面包括在教育的层面。他指出,教育的发展就是科技的发展,这之间是交杂互用的,从科技的角度看的的确确已经进入教育4.0时代,4.0可能就是人工智能时代,这对我们未来有什么冲击和改变,这是我们这几年在思考的。

  吸收传统精髓,扎根中国大地

  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介绍了新教育实验,他把实验定位为中国教育探路,“未来的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是不是我们就在现有基础上小打小敲,还是应该去探索一个新路,我个人觉得恐怕教育要走一条新路,我想在民间做一些探索。”朱永新说,“我们想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期待在未来中国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去追寻的目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在分析了陶行知教育学遗产的启示后指出,中国的教育学和西方的教育学一样,都要走现代化的道路,都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都有一个不断发展的问题,但是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所以未来中国教育学应该在中国当代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和吸收东西方结合的因素,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的品格、气质与特色,有自己的理论范畴,并给世界教育学以贡献。”周洪宇说。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项贤明就“和”的哲学与教育学的中国思维进行发言。他指出,西式的思维确实在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我们用西式的思维处理教育也导致了很多的问题,就是西式的思维处理人的问题的时候确实有很多的缺陷,需要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来解决中国教育中的问题。

作者:俞海萍     责任编辑:杨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