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周建人的为官、为人和为学

发布时间:2018-11-08  来源:《大家风范:我所知道的民主党派领袖》

放大

缩小

  四、周建人的为人

  我在查阅周建人的材料时,遇到些困难。

  周建人长期担任国家领导人,又是名家名人,但是迄今为止,关于他的传记和研究书籍也只有两本,一本是重庆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周建人评传》,另一本是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周建人文选》。这两本书,前一本由周建人家乡绍兴师专的谢德铣先生撰写,后一本是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宣传部编辑的。至于其他的材料,只是零星散见于一些报刊,翻检出来的,都是周建人讲述别人的故事,没有周建人关于自己经历和事实的陈述,这让人非常可惜。

  文字不多,图片也不多,我翻阅了一些周建人的图片,发现他总是很严肃地端坐着,表情冷峻,脸上线条很硬,鲜有笑容。不知是他固有的神情,还是编选者的故意。总之,看上去周建人很是孤傲,一种生而俱来的孤傲。

  追索周建人的性格特点,还必须回到他少年时的家庭。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家庭给予的是基础的底色,长大后,虽会有千变万化,但是一旦风浇雨注,洗去铅华,看到的还是原本的底色。

  古人讲,人生有三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同样,还有三件不幸的事: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这三件不幸事,对人的影响都是极大的。

  不幸的是,周建人赶上了一件。祖父入狱时,周建人5岁,父亲去世时,他8岁,正是需要长辈教导关心的年龄,然而,“无父何怙”?在传统的家庭,父亲是一家之主和主要的经济来源,一旦失去,这个家庭会立即陷入困顿,失去栋梁的房子,除了倒塌,别无选择。

  好在周家是个大家庭,有亲戚襄助,不至于衣食无着,但是精神和心灵上的负担,就不被外人所知了。再说,那个年代,没有人会想到这种变故对孩子的影响,但是烙印肯定会打在他的心上。

  接下来的影响很具体,两个哥哥要在外求学,要求他留在家里照顾母亲。接下来,周建人17岁时当了教书先生,开始尝试着自立,要挣钱养活自己,兼顾家庭。一个月后,发了第一笔薪水,周建人把刚领到的8块钱拿回家,交给了母亲。没有人强迫他这样,但是他必须要承担这种责任。

  学会自立、养家,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而过早地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也是一个孩子早熟的标志。

  周建人给人的印象,是忠厚长者、徇徇儒者,为人平和低调,不事张扬,有长者之风。但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多面的,是立体的,远不是表象那么简单。在60岁前,周建人一直在为生活打拼,做编辑、写文章、当教师,挣钱养家。他要做的是证明自己的能力,独立地生活,独立地面对一切挑战。当年他随母赴京,走得很坚决。在京生活的不如意,因为家庭不和,他抛妇弃子,只身离京赴沪,也没有犹豫。解放前,他携妻带女,冒险离开上海到解放区,走得还是很果断。这一切,都显示了他不凡的个性。

  对于周建人的性格,家人的说法,可能更准确。

  女儿周蕖评价父亲说:“他的性格很硬。”女婿顾明远说:“他比较倔的,不愿意做的他绝对不做。”

  顾明远特意提到:他们老两口说干就干,说要做什么事马上就做,不拖拖拉拉。比如,让我去查个什么资料,跟我说的很客气,不着急、不着急。可第二天就问我了,你查了没有?

  有硬的一面,肯定就有软的一面。周建人与人相处,很在意他人的感受,处处在为别人着想。他常常喜欢和普通的老百姓交往,却很少见到他与官场的人来往。他的记性也特别好,与他交往过的人见面不忘。1957年他曾出访过尼泊尔,这也是他平生唯一一次出国访问,与他同行的有几位年轻演员,许多年后,他还常常提到他们的名字。晚年他曾到访过湖南韶山,在那里交谈过的老乡,他也一直记得他们的名字。

  在北京他住的是四合院,为了安全,有关部门就在墙上架设了铁丝网,他搬进去后,就让人拆了。因为是平房,自己要烧锅炉,烧锅炉的鼓风机声音很大,有些吵。隔壁的邻居有意见,后来他听说了,就把鼓风机搬到靠近自己房间的一边,搬完以后隔壁邻居好了,却吵了自己。后来北京消声器厂的几个年轻人听说了这事情,就琢磨着搞了个小发明,专门要给他做了个消声器安在锅炉上,但被他拒绝了。为此他还写了一篇小文章,感谢这些年轻人。

  新中国成立后,周建人往来较多地是叶圣陶、茅盾、杨之华等几位老朋友,他们之间常有走动。他把叶圣陶看作挚友,他说:“这位老同志是我结交的朋友中最好的一位”。周建人怕老友们不便,有事经常是自己主动去看望。友人登门,他也是早早迎候,唯恐失礼。晚年常常有家乡的人来看望他,如扮演孙悟空的六龄童、六小龄童等。在他的朋友圈中,大家没有利益纠葛,都是君子之交。

  家人说:他不喜欢交往,可能年纪大了,精力也不行了。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眼睛不好,耳朵也聋,跟人交往很困难,人家说话他听不太清楚,看人他也看不清楚,所以就不愿跟人来往。大多数时间他都是默默地坐着,听听新闻广播,或让秘书读读报纸,或在院子里走走。家人回忆说:很少听到他谈到个人什么事,谈到对某人怎么评价了,没有,很少很少听到这个。

  1972年,陈毅元帅去世了。周建人很是伤心,他很尊重陈毅。抗战时期,周建人在上海失业了,他想到解放区去,但是他有肺病,行动不甚方便。陈毅得知后,专门派人送来1000块钱,让他养病,劝他说,解放区条件艰苦,不利于养病,还是在上海为好。对于陈毅的义举,周建人一直心怀感激。然而,举行陈毅追悼会的时候,有关部门以为周建人尚在杭州,便没有通知他参加,使他丧失了与元帅最后告别的机会,这让他很是恼火,他一路追问,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直至办公厅的同志当面道歉才罢。为了弥补遗憾之情,他又专门到医院,看望了陈毅的夫人张茜,这才稍安。

  周建人和嫂子许广平、侄子周海婴早年也有来往。他比许广平大几岁,因此他对许广平直呼其名,周海婴则叫他“三爹”。而他的几个女儿则按照上海人的习惯,管许广平叫“妈妈”。

  我问顾明远:“在北京,周海婴经常去看他吗?”

  顾明远回答说:“过年、过节会来的。”

  我再问:“和周作人的家里有来往吗?”

  顾明远说:“没有,一直没有来往,子女也不来往。他本来对周作人的一个儿子周丰一挺好的,也有一些来往。周丰一原来在北京图书馆工作,但是,反右时当了右派,他也不再来找他了,也就断了关系了。”

  

作者:肖伟俐     责任编辑:张禹

上一页 1 ...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