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龙佑铭

发布时间:2018-11-28  来源:

放大

缩小

  1968年9月,他生于贵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石阡汤山镇,小时候,祖父经常手把手教他描红写字、咏诵诗文。他常感恩故乡能有众多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產,让其能俯身吮吸、躬身实践,他与文化遗产结缘,受益于先人,受教于前辈。。。。。。1989年3月,他离开三尺讲台,转行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9年从石阡到贵州省文物局工作,2012年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担任副主任,主持工作至今。无论岗位如何变化,他都没有再离开过钟爱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决心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一、承使命勇担当

  2012 年3 月,龙佑铭调任贵州省非遗中心副主任,主持中心工作。

  他介绍,2013年带队主持了从“欢乐春节·两岸春节民俗庙会”到香港“根与魂•贵州非遗展演”,均非常成功,由此拉开了贵州“部省合作”的大幕。2014马德里、2015莫斯科、2016墨西哥、2017马耳他·贵州非遗展、工作坊、2018尼泊尔、塞内加尔;2017“两岸非遗月”系列活动,他带队走进佛光山、台东学校、部落,开展展演、展览、文化沙龙、讲座、推介、传承人交流、美食互动等。

  2012年10月,他主持带队完成了“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的重新编制,仅7天时间,不分昼夜,实现了成功申报。为贵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现“零”的突破。

  2014年开展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编制,20次征求意见和修改,他带队主持了从初稿到定稿的全部过程,配合《规划》全省新增1千万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规划》由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出台,在全国极富影响。

  2013年,争取到将贵州列为全国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省”。2014年建立了贵州省非遗数据库及数据采集设备;同时开启了第二批试点省工作;2015年启动了贵州省非遗数字化保护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2016年通过试点运行了该系统,2017年整体推进了贵州数字化建设。

  在石阡工作期间,他主持申报《石阡说春》为省级到国家级;之后他带队主持协同石阡县开展了《二十节气(石阡说春)》联合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工作,2016年11月30日获得成功。

  2015年,他带队主持建设和开放了面积为5000余平方米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该馆为全国较早的非遗综合馆,具有里程碑意义,全国各地纷纷前来考察交流。2016年在省非遗中心加挂“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全年免费开发,开放至今,已接待观众约100万人次。

  2015年他带队主持编制了《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2016年由省文化厅、省经信委、省民宗委、省人社厅、省妇联联合出台并实施,当年联合培训多层次手工技艺传承人2.3万余名,总产值超过10亿元,全省研培学员创业达200多家,带动就业50余万人。围绕《培训计划》建立起了“贵州省非遗传承培训研究中心”,得到文化部支持,建立了“传统技艺贵州工作站”,获文化部100万元支持,建立“设计师工作中心”。全国各地专题考察交流不断。

  带领团队,成功举办了2016、2017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周末聚,近100万人次参与,每年均历时半年,走进园区、机场、高校、社区等,两年40个县(市、区)参与,通过展、演、讲、售、介、食等联动地方,为脱贫攻坚,助力地方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还举办2017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集中展示,举办《非遗优秀节目展演》、《花灯戏专场》、《傩戏地戏专场》、《芦笙舞专场》。

  在上级各部门支持下,通过他带领的团队积极努力工作,陆续解决了省非遗中心办公场地和工作阵地。现有原贵州省外办大楼的1层和2层共16间,约450平方米;文创园640平方米提供给非遗培训研究中心和工作站、设计师工作室;加上省非遗馆展陈面积,共有约6000平方米的非遗工作阵地。

  他带队主持了《贵州省志·文化遗产》的编撰,该稿总字数达130余万字,其中非遗篇70万余字,文物篇61万余字。

  尽可能挤时间走田野,他参与了传承人口述实录工作;注重非遗展陈品和传承人代表作征集。2015年通过各种形式征集到各种非遗作品、藏品6000余件(套),2017年他又带领团队征集到苗族、布依族刺绣一批约100件(套),征集到99岁老先生杨近文毕生所作188幅贵州名人国画捐赠给省非遗馆。

  他带领团队,主持了“苗族史诗《亚鲁王》学术研讨会”、完成了《亚鲁王书系》——《史诗颂译》、《歌师秘档》、《苗疆解码》的出版发行;出版《亚鲁王文论集Ⅱ》、《邱石冥文集》、《侗族单声歌》、《金钟长鸣》、《民间笔记》、《黔南民间传说故事》、《贵州传统村落与文化遗产保护文论集》、《黔菜六十宗》、《仰阿莎》等出版。完成了《传承非遗 助力脱贫——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丛书》(9本)编撰,他负责六盘水卷,联合编著了《黄平泥哨——吴国清动物作品》;中心对外宣传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 两个微信公众号和一本刊物《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月刊)。

  二、聚群力共承担

  他说,在担任省政协委员期间,提交了33份围绕和关于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提案,从非遗教育到经费解决,从文化执法到非遗场馆建设,从建设非遗景区(景点)到兴建少数民族戏曲学校的建议;从生产性保护到实施传统村落保护计划;从运行好《多彩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到振兴传统工艺助推脱贫攻坚的建议……他的提案始终围绕非遗保护的方方面面。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中明显的“断代”现象,他建议,应将非遗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建议职校聘请传承人开展授徒教学工作,为贵州省教育与文化的深度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实施非遗传承培训计划助推脱贫,列进2016年、2017年省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1月,龙佑铭“运行好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的建议作为“代表委员之声”,2016年省“两会”期间在“新闻联播”报道,为加挂“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做了一定的工作。

  2017年由贵州省牵头17个省(市区)国家、地方税务局参与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税收政策研究》是他连续两年提案的成果。

  三、存敬畏必躬行

  他心存敬畏,感恩能一直从事文化遗产保护,能不断吮吸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常感悟做非遗保护是件大好事,上对祖宗、下对子孙,唯倾心、用心、尽心,穷心智,尽所能,愿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