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鲜活食品绿色物流科技创新
助推现代食品产业发展的提案
我国鲜活食品产量巨大,冷链物流市场需求日趋旺盛,市场规模扩大迅速。但是,鲜活食品集中上市后贮藏物流能力不足,物流损耗和成本过高。特别是在“互联网+”等新业态下的技术研发滞后,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不完善,物流效益有限。一是重产前、产中而轻产后的传统思想导致产后绿色贮藏与物流技术装备及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物流过程产品品质劣变和腐败损耗严重,物流能耗偏高,标准化和可溯化程度低等问题突出。二是鲜活食品区域性和季节性供给与普遍性市场需求矛盾,产品经常性局部性过剩,“卖难”和价格季节性波动矛盾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三是产地商品化处理技术和装备薄弱,商品化增效受限。我国鲜活食品采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的比例仅为0.48,远低于欧美水平。四是由于物流损耗大、成本高等原因,我国鲜活食品的品质和价格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弱。
为此,建议:
一、加强重大项目安排与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鲜活食品绿色物流科技创新动力
将食品物流的核心技术创新与突破作为“十四五”农村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围绕食品物流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与未来发展需求,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开展“基础性-前沿性-产业化-国际化-规模化”的一体化研究,以产业链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设计源头创新靶点,布局创新链,开展不同层次的创新研究(如新的理论突破、新的技术发明,技术工艺参数优化,技术集成形成工程化应用等),形成技术链,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与技术链的深度融合,提升冷链物流科技创新能力,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二、加强鲜活食品物流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重点研究物流对象在物流期间发生品质劣变和腐烂损耗的生物学机制以及调控途径;评价不同物流技术工艺等对产品品质以及营养功能活性维持的影响;研发精细化控制物流环境参数的产品品质调控核心技术与装备;研制生物源杀菌剂、诱抗剂、生理调节剂等新型高效绿色防腐剂;研发保温、耐湿、抗压能力强的新型物流外包装材料以及满足不同透气透湿要求且具防腐保鲜减振功能的绿色内包装材料;开发基于新型相变蓄冷材料的绿色节能冷链车载及冷库设备;研发品质分选、预冷清洗、保鲜包装、物理清洗等产地商品化绿色处理技术与智能化装备;研发物流微环境和品质变化的无损、实时、智能、准确监控技术和互联网智能管理平台,推进“互联网+食品物流”发展;针对鲜活食品品种、生产模式、市场供需、顾客偏好等因素,研究大数据深度挖掘技术,构建全供应链智能化支撑系统;集成已有和新研发的物流技术与装备,形成绿色高效物流技术体系,并以物流企业和基地等载体为依托,实施规模化物流工程推广应用。
三、推进鲜活食品物流企业创新主体制度建设
落实和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创新型企业扶持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着力建立食品物流产业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新的组织方式,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和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及其产业化示范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使鲜活食品物流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四、重视科技队伍和支撑条件建设,优化科技创新机制
打破传统产业、部门、地域的局限,科学配置科技经费与科技资源,使其优先向鲜活食品物流技术研发优势单位、产业化基地、生鲜电商平台等倾斜,形成若干鲜活食品物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大力开发并推广鲜活食品物流技术与装备;发挥产业技术联盟的牵头作用,发挥优势单位的骨干作用,发挥企业的示范主体作用,提升我国鲜活食品物流技术及专业化水平,促进食品物流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