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朱永新委员:逐步用现代科技导盲装备取代盲道

发布时间:2019-03-01  来源:中国报道

放大

缩小

  中国残联数据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盲人数量接近1300万人。目前,我国盲人数量接近1700万,我国也建成全球长度最长、分布最广的盲道,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见到盲人使用盲道,与此同时,我们经常能看到盲道被车辆占用、盲道被绿化带隔断等情况。可见盲人的出行权益仍然没有得到保障。

  中国盲人协会公布的2019年工作要点中,反映盲人个性化需求 、引领盲人服务、维护盲人权益,推动盲人就业、精准服务盲人等要点都基于保障盲人安全出行的基础之上,如果盲人连使用盲道出行的权利都无法保障,就难以促进盲人群众融入社会。

  北京冬奥组委日前公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根据《指南》,将对赛事场馆设施、服务场所全面实行“无障碍”建设和改造。这就包括在硬件上,从交通设施、住宿环境到场馆坐席,都会让残疾人感到舒适方便,以及在软件上,体现为“服务无障碍”和“信息无障碍”,主办城市在旅游、文化娱乐和休闲等方面的服务,出版、网站、电信、标识等领域的信息系统,都要满足残疾人需求。一句话,要构建全方位的无障碍环境,而盲道管理和建设就是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环境中的重要一环。

  基于我国盲道使用率低、占用率高、存在感不强的现状,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提出了关于调整助盲思路、逐步用现代科技导盲装备取代盲道的提案。

  提案内容包括:一是调整盲道建设思路,把现有城市盲道建好管好用好。适时修改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四条“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道,应当按照规划设置盲道”;停止将城市盲道建设作为文明城市评选指标、评选无障碍设施城市的做法,要在科学合理进行城市道路规划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高质量地建设盲道。要优化盲道的资源配置,把“铺满”全市所需资金,拿到维护重点生活区盲道和配套设施上,实现区域贯通,再借其他交通延伸视障群体的出行和生活。从基本社区配套开始,首先保障“用”;把盲人的体验评估作为盲道建设的验收标准。对于盲道建设的区域、规模等问题,要鼓励市民参与讨论,不能因为涉及弱势群体与公平道义而成为“禁区”,实事求是才能够更好地关爱视障群体。

  二是建立城乡交通助盲体系和社会助盲工作体系。全面落实残疾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无障碍化。城市交通部门、公交系统应建立切实可行的公共交通语音播报系统,进一步完善助盲制度,如站点候车、上下车与座位等优先规定,劣质服务与违规、拒载等行为举报处理办法等。公共场所及小区电梯应设置盲文标识及语音楼层播报,并列入部门验收标准。大力开展宣传,鼓励礼让盲人、导盲、助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使助盲理念与行动扩展至整个交通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是大力开展宣传,鼓励礼让盲人、导盲、助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待弱势群体的关爱程度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相关宣传,使助盲理念与行动扩展至整个交通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是积极推广使用现代科技导盲装备,适时停止城市盲道建设。用现代科技导盲助盲甚至恢复部分视力,是解决盲人出行、便利盲人生活的根本之举,并且大有取代盲道的趋势。当前我国有 600 万视障人士正在使用智能手机,要发挥好导盲APP等互联网产品的作用,为更多的视障人士实现权利平等和融入社会提供便利。要加大对导盲智能装备的研发扶持和使用推广力度,同时落实好信息无障碍要求。

  盲道对盲人群众的出行安全至关重要,是盲人群众参与到正常社会生活的桥梁,盲道还体现着一个国家对残疾人的权益保障的情况,针对我国盲道使用的现状以及朱永新委员提出的建议,希望在两会中,我国助盲思路能够得到优化,助盲体系得到完善,盲道建设更加完备,为残疾人的生活排忧解难。

作者:张洪祯  实习记者梁湘嵋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