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平委员:摸清灾害风险底数需“普专结合”
在去年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作出重要部署。其中的第一个工程,即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
“这项任务既迫切又长远,对于掌握风险隐患底数、有的放矢地开展防灾减灾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委员、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刘春平今年的提案,正与此相关。他说,在气候变化、城市快速发展等背景下,各类灾害风险交织存在,灾害风险调查既需从系统性出发协同开展,也应针对不同灾种各有专攻。
全国政协委员、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刘春平。贾静淅 摄
从普查到专查摸清风险底数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对这一‘国情’的透彻了解、动态掌握,尤其是系统性认知,目前还很不足。”刘春平表示。
他指出,在气象、地质等相对多发频发的灾害方面,调查评估更密集,相关部门对风险的掌握相对清楚;而对发生频率相对低的灾害,以及多灾种叠加的风险状况,“基层政府很多时候是没有底的”。
“与经济普查、人口普查不同,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需要‘普专结合’。”刘春平道出观点。
他认为,首先应由一支综合化队伍开展灾害风险普查,“就像‘全科医生’帮病人作初步诊断一样,这支队伍应该各种灾害都懂一些。”在锁定重点地区及所涉灾种之后,再由“专科医生”作更深入、专业的风险调查分析。
“由于涉及多学科、多手段,实施主体也千差万别,必须进行统一规划和组织,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分工协作、分步实施。”他说。
目前,在应急管理部牵头下,地震、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各领域专家正组织编制工程实施方案和项目建议。刘春平期待,通过实施这一工程,能形成动态的全国自然灾害风险“一张图”。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双向发力
显然,不论是灾害风险调查的“全科医生”还是“专科医生”,都对专业能力、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刘春平看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正是该领域的短板之一。
“防灾减灾人才培养的现状是,地质、气象、水文、土木工程、农业等学科都涉及一点灾害,但都没有系统性地关注综合防灾减灾、灾害风险管理。”刘春平说。
他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虽然新成立了应急管理学院或灾后重建学院,但尚未设置本科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没有完全转化为人才培养能力。他认为,应整合各类防灾减灾教育、学科资源,建立适应中国国情和教育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防灾减灾救灾人才培养体系。“我们正在联合多所高校共同推进涉灾学科建设,希望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实用型的综合防灾减灾专业人才。”
期待加强气象灾害影响研究
“气象因素是灾害链条中最活跃的触发性因子。”谈及气象灾害,刘春平道出理解。
来自湖南的刘春平,清楚地记得自己在2008年南方冰冻雨雪灾害时的“囧途”:恰逢赶飞机回湖南,滞留一天一夜,落地后发现机场跑道上都曾结过冰;到了家中,电网中断、水管结冰,一片瘫痪。
“其实从气象数据看,我小时候经历过比2008年更严重的冰冻雨雪,但灾情却远低于此。”这让刘春平有了更多反思:现代社会人口、财富高度集中,对水电等基础设施高度依赖,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作为“承灾体”的脆弱性和敏感性都在高度攀升。
正因如此,他认为相对于极端天气本身,气象灾害更大的风险往往隐藏在其影响之中。“尤其是极端天气如此频发,即便有时不致灾,但从长期来看对局地环境演变有何影响,又将带来哪些新的灾害风险?”刘春平期待气象部门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研究,更加关注气象灾害触发和影响之下其他灾种可能产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