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乔瑜:留青竹刻,一毫米上传承百年家风

发布时间:2019-09-19  来源:民进无锡市委会

放大

缩小

乔瑜

  刀刃与青竹摩擦碰撞,撒落丝丝碎屑。指尖微动,刚直的竹子,顿时有了更为丰富细腻的美感。民进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锡留青竹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乔瑜正在竹子上妙手生花,一会儿功夫,一簇绚丽的菊花就绽放于眼前。不久之前,她刚刚荣获“第七届无锡市唐鹤千卓越青年文化创意人才奖”。

  百年时光,沉淀于一毫米的竹青

  留青竹刻很迷人。原因一则是它以刀代笔,在不足一毫米厚的竹青上小心刻画,却似在宣纸上潇洒挥毫;二则,国人认为竹子有君子之风,出于这种情结,留青竹刻被赋予了较高的精神内涵;三则,诗、书、画、印汇聚于一块小小竹片,作品艺术价值很高。

  如此迷人的手艺,因为清苦,一直少有人从事。不过,有这么一家人,却一刻就是120多年。这就是无锡竹刻世家“双契轩”。乔瑜是“双契轩”第四代掌门人。“双契轩”最早形成于清代末年,创始人是乔瑜的曾外祖父张瑞芝。乔瑜说,曾外祖父出身贫寒,目不识丁,16岁时到上海,在碑帖店当学徒,渐渐识了些字。后来,他到苏州拜清末竹刻家周之礼为师,学习竹刻。张瑞芝运刀纵横自如,苍劲秀拔,气韵高古,其作品为收藏家珍爱。他与书画大师吴昌硕、张大千、沈钧儒等过从甚密。“双契轩”第二代传人是张瑞芝的女儿张契之,第三代传人是张契之的儿子乔锦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在“双契轩”交到了乔瑜手上,她现在已经成为省级传承人。

  乔瑜从小浸染诗书,和竹子相生相伴,养成了开朗、澄净的性格,聪慧的她8岁就开始练习小楷,高中毕业进入无锡工艺美术研究所跟随母亲张英媛学竹刻。她白天练竹刻技艺,晚上回家就习工笔花鸟和书法。为了丰富学识和修养,乔瑜又先后到南京师范大学和苏州大学进修学习。父亲乔锦洪让乔瑜拜自己的3个好友为师,其中就有民进会员、著名画家顾青蛟。在各位恩师的指点下,乔瑜的诗、书、画均有建树。后来不论是在外资企业工作,还是应聘去无锡一家学校做英语老师,闲暇时乔瑜都没忘记拿起画笔和刻刀。乔瑜的竹刻作品继承了母亲的传统,构图别致,画面清秀。

  2001年,母亲张英媛不幸患绝症离世。母亲的离开让乔瑜一度悲观,此后,她当过白领、教师,但心里始终放不下对竹刻技艺的牵挂,竹刻成为她思亲的寄托,父亲乔锦洪开始教她镌刻写意花鸟和山水,最终她又回归传承家学。

乔锦洪留青浅刻“荷花白鹭”

  虚心有节,蕴含在竹刻里的家风

  乔家人传承百年的,不仅仅是留青竹刻的手艺,更有那“与竹为伴,以竹为则”的家风。

  “与竹为伴,以竹为则”是乔瑜的奶奶提出来的,她希望子孙后代以竹子为榜样,培养竹子一般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的美德。“双契轩”的每一代传承人都有不同的学艺经历、生活经历,但他们共同秉持着这一家风精神。

  乔瑜的母亲在教她竹刻时,总是让她刻水仙、幽兰、寒梅、修竹、荷花等高洁雅致的题材。母亲告诉她:“多看、多画、多刻这些素雅清纯的植物,耳濡目染,人的情操也会得到陶冶。”母亲在传授技艺的同时,更传授女儿做人、做事的道理。

  现在,每天握着小小的刻刀,在淡黄如玉的竹皮上镌刻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美妙景物,已成为乔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喜欢镌刻纤纤蜻蜓轻落在盛放的月季花上,婷婷玉立的白荷在微风中摇曳,秋蝉在梧桐叶上匍匐鸣唱,寒雁在雪花纷飞的芦荡边依偎栖眠。她也喜欢摹刻宋元画家的花鸟小品、庭园小景。宁静恬淡的境界,常令她沉醉其中,乐不知返。

  如今“双契轩”又有了第五代传承人——乔瑜的女儿郑雪菲。郑雪菲也如一棵茁壮成长的新竹,她要履行对外祖父的承诺——做一个既有高文化素质,又有高技艺水平的竹刻传人。

乔瑜祖孙三代

  孜孜不倦,致力于非遗传承

  乔瑜希望更多人了解留青竹刻艺术。她说:“我一定要好好地继承、守护留青竹刻,以它独有的江苏文化气息,凝聚全球江苏人的乡情。”“传承非遗是非遗传承人的历史使命,我要担起来!”

  父亲乔锦洪1988年加入民进,为宣传和推广无锡留青竹刻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办了许多实事。关于民进,她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病重时父亲向民进市委求助,市委会给予了很多帮助,联系医院、安排手术,甚至是找各种关系批条开到了止疼药剂让母亲能够安稳度过生命最后一段时光。母亲生病二年多,民进大家庭给予了这个百年竹刻小家庭很多的温暖,从那时起,乔瑜就深深感受到民进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温馨集体,从而一直向往能成为其中的一员。2018年,“双契轩”被无锡市商务局授予“无锡老字号”称号。同年,乔瑜在政治上也跟随父亲加入了民进组织。她通过民进这个大平台,像海绵吸水一样,向文化界艺术界的前辈、大师们学习、请教,触发了不少创作的灵感,更是在交流中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跨界合作创新,共同致力于非遗传承事业,进一步传承家学技艺、传播非遗文化、拓宽传承途径、开阔创新理念。

  乔瑜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传承基地”活动,以期吸引更多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朋友加入社会传承的队伍。特别是在“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中,一女中槐古校区的留青竹刻选修课就是民进无锡市委副主委、无锡市一女中校长康立为校长一力推动才促成此事,目前,在一女中的教学已持续一年,二十位初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留青竹刻的基本雕刻技法。

  面对社会传承的窘境,乔瑜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传承方式,即打破原有的师徒传承模式,组织一个业余爱好者的民间非遗传授组织“竹友雅集”,以留青竹刻为纽带,把一群爱生活、爱动手的人汇聚到一起;以兴趣为出发点,潜移默化之中促成了留青竹刻的活态传承。乔瑜精心策划着沙龙的各类活动:去宜兴采竹、煮青(注:竹刻的制作工序之一:加明矾、用沸水煮半个小时,去除竹子中的糖分和寄生虫),制作竹刻原材料;按画稿、圈边、起地、分筠、平地五个步骤,亲手制作留青雕刻作品;成员互相交换竹刻作品,并互相点评、交流……十年时间,成员进进出出,雅集至今活跃着近60人活动还吸引来了无锡当地媒体记者的关注和报道,留青竹刻艺术也因此在民间播下了种子,并在不断地开枝散叶。

  百年来岁月的沉淀打抛,“双契轩”留青竹刻即使经历了时代的沉浮不断,却从未陷入沉默。一代又一代的家传继承,将这份历尽磨炼技艺保留至今,铸就了足以被时代铭记至今的记忆。

作者:华佳佳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