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从“恩师讨厌的学生”到“学生爱戴的老师”

——记民进会员、“全国模范教师”阎宝林

发布时间:2019-09-29  来源:民进浙江省委会

放大

缩小

  人物名片 阎宝林,民进会员,浙江音乐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指挥、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合唱协会指挥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协高校联盟合唱委员会会长、浙江音乐学院八秒合唱团艺术总监、常任指挥。曾获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浙江省“师德标兵”称号、中国合唱协会全国校园文化建设“杰出贡献奖”、第11届世界合唱联盟研讨会最高荣誉“杰出贡献”,浙江省首届“浙江音乐奖”,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杭州市“优秀教师”称号等。

  9月10日,第35个教师节如约而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庆祝2019年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阎宝林作为“全国模范教师”代表,在这里接受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阎老师内心依旧无比激动且满怀感恩,他说:“没有合唱与指挥教学的平台,没有浙江音乐学院的领导同事、诸多同行、社会各界的长期爱护支持和学生们的合作,就不会有这点成绩的取得。所以,荣誉属于大家!”

  阎宝林从小就是个音乐迷,执迷于广播喇叭里的任何音乐。然而学生时代的他并没有进入音乐专业学习,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凭着骨子里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在成为一名数控车床编程员和操作员数年之后,阎宝林终于如愿考入了西安音乐学院。

  1996年到2000年期间,阎宝林有幸师从中国合唱音乐的奠基人之一——马革顺教授。对于这样的机会,他无比珍惜,即使每周为了上课奔波于杭沪之间,他也乐此不疲。凭借工科生身上那一股钻研的韧劲儿,阎宝林每次课前都熟练背谱、认真准备,课间追问、争执甚至较真儿,连课后读书看报、观赏电视、收听广播都会用心地与马老先生的授课内容联系起来。因为思考得多,上课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成了老师“讨厌”的学生。马老曾说:“在我教过的大量学生中,有一位学生和我的学术观点、声音理念比较接近,他就是阎宝林。但是这个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是没有时间观念的,给他上课一般人是受不了的,他那股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较真劲儿呀……”他还说:“这个学生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逮着一个问题非搞个水落石出,经常是两节课的时间叫他这么问三问四,就成了三四节课。”可就是因为阎宝林对音乐的执着和顽强,即使半路出家,在专业上却以惊人的速度成长,成为“八秒”传奇的创作者。

  2009年阎宝林创办“八秒”合唱团,在八秒钟内完成队伍集结、完成演唱队形互换、完成任何调性的和弦构唱等,以秒为单位,充分体现合唱课堂严格的管理和严谨的学风,不仅加强了学生的人格素养和坚强性格,使教学效率和质量亦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此,“八秒”学生成为最受欢迎就业人选。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感召着每一批“八秒”们养成慎独自律、事必尽善的习性。“八秒”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被业内一致赞誉为“中国合唱新动向代表”,“八秒”合唱品牌亦转换为百余万字论著的科研、教学成果的展示实体。作为2015年“八秒之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负责人,指挥全国巡演24场音乐会,通过受邀讲学传播、慕名而来传授等方式将浙江音乐学院的合唱教学经验和“八秒”科学训练体系共享共荣于同行,并推向美国、西班牙等国。“演唱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风格表现的多维性、国内具有的引领性”是国内外专家对“八秒”的高度概括。三度受邀率领“八秒”赴国家大剧院专场演出,并担任G20峰会实景演出合唱总指导。

  著名作曲家陆在易认为:“‘八秒’是一种创造,是在迅猛发展着的中国合唱事业中凸现形成的;‘八秒’是一个品牌,而要形成一个著名品牌须有多方面的条件与很多人为之努力与付出;‘八秒’更是一个奇迹,在学生不断流动的情况下,竟能始终保持国际一流高水准并不断开拓新曲目,其中有多少奥秘、经验值得探究……”

  在舞台上是指挥,在讲台上是教师,阎宝林就是这样一种“两栖动物”。在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讲台上站了近30年的阎宝林,培养出的合唱人才数以千计,小到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无论是函授班、培训班,还是进修班,只要听过他的授课的学生,无不为其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在他的课上,学生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他上课要求很严格又很幽默,富有激情且有独特的表达方式,让人受益匪浅。”学生们这样说。上海大学乃至新疆石河子大学等全国各地的师生都时常赶来旁听他的教学。

  而在无数的获奖证书中,阎宝林最看重的也是由学生投票评选出的“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这一荣誉,不仅因为这份荣誉代表着学生对他的鼓励和信任,更因为阎宝林心中对“老师”这两个字有着特别重的分量。他一直认为教师是个良心职业,教育的意义在于不仅施教于学生技能技法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履行育人的职责。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阎宝林在教坛耕耘30载,留下的足迹写满了勤奋、谦逊、钻研和实效。为学生无偿补课、就业奔波,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已成常态,并在历届学生和学校教学评估中名列前茅。浙江音乐学院阎教授的高课时量是有传统的,早在1994-1999年期间他全年的教学任务(包括寒暑假函授教学以及职高班、预科班的教学)平均下来每周竟达到42节课,按正常的工作量计算5年的时间他等于完成了18年的工作。即使现在阎宝林每周仍然是二十多节课,一旦有演出参赛任务,节假日和双休日就成了他义务排练的主要时间,而且经常是上午混声团,下午女声团、晚上男声团轮番排练。为了节省时间,他就与学生食宿在一起。学生们说起这些事就心痛得掉眼泪,所以团内无论谁的奉献程度也比不上阎老师。好学生赞赏他,差学生也赞美他:“不好好上阎老师的课良心上过不去!他的认真和负责会让你不好意思敷衍。” 2001年,阎宝林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术后18年来,他仍以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音乐的土地上默默耕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荣誉纷至沓来,阎宝林依旧是那个广播喇叭下听音乐入迷的孩子,因为每天干着自己热爱的事情,而快乐和幸福着。

作者:特约通讯员  来俊君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