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香港2004年10月18日电题:文化的新生在于相融——许嘉璐香港城市大学演讲“禅宗”侧记
18日下午,香港城市大学剧院座无虚席,师生们以极大热情和兴趣倾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作《禅宗——中外文化相融的范例》专题演讲。
“我认为,人类文明集中体现在宗教上,我在研究中国古代的语言和文化时感到,如果不了解佛教文化,很难解释中国的语言、文化现象。”作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如此解释他在“禅宗”领域的“入道”。两个多小时的演讲,讲的又是带有神秘、玄妙色彩的“禅宗”,从汉末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到大小乘佛教的区别;从佛教与中国儒、道的相通,到最后的相融而成为“禅宗”……但是,许嘉璐的演讲是那样脉络清晰,理据充分,逻辑严密,富于启发。
“中国文化中一直蕴涵着佛教文化的精神,如《老子》的‘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呼应着佛教的‘至像无形,至音无声’……”;
“‘禅宗’在中国的形成过程是佛教长期以来在中国的交互影响并儒化的过程。道家的‘无’与佛家的‘空’,有其共通之处;佛教要进入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社会,必然要吸收儒家伦理文化,与中华文化相结合……”;“从‘禅宗’在中国的形成可以得出认识:文化的接触、相融应以和平方式进行;民族文化的发展应从异质文化中吸取营养,并化为己有。”
精彩的演讲博得师生们的热烈掌声,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以佛教中的“耳提面命”、“茅塞顿开”形容听后感。许嘉璐谦和的学者态度使演讲后的现场答问气氛活跃而热烈。
有学生问:学《论语》收获比《金刚经》大,是否意味着《论语》的学习更有益处?
许嘉璐笑答:我在你这个年纪时可能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当你有了更多的人生阅历,有了更多耐心时,你就能在更高境界上发现佛教与儒道的相融之处了,我相信届时你用不着到我这个年纪。
他继而阐述自己对佛教、“禅宗”现实意义的理解:“这是中印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文化。‘禅宗’注重心性修养,追求精神的高尚,超越世俗,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给了我们宁静的王国。同时,对于我们建立一个和谐、公平、稳定的社会很有启发。”
从对“禅宗”的形成过程的理解,许嘉璐还谈到对香港的冀望:
“中国对佛教文化吸收和融合是以‘线’和‘点’来完成的,‘线’就是‘丝绸之路’,‘点’就是当时的长安和洛阳等都会。历史发展到今天,香港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的‘点’,其融合外来文化的作用不可替代;随着内地的不断发展,这种作用将日益增强。希望香港在吸收外来文化、形成新的文化风貌上有更大作为,这样,将大大提高香港在中国和世界上的地位。”
(责任编辑:张政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