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上海市委主委、复旦大学副校长 蔡达峰
在改革开放开始新的攻坚,国内外形势出现巨大挑战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按照“十七大”的战略决策,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推进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要实现科学发展,首先要培养科学发展的思想。培养科学发展的思想,目的是要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这是这次活动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新一轮思想解放、实事求是、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
一、深刻理解发展与人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正确理解这要务与核心的关系。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精辟阐述了发展与人的关系。凡是不科学的“发展”,总是忽视了“人”,都不能真正给人创造幸福,不可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其实就不是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为了人,就先要理解人。既要保障生命,又要尊重人格;既要维护人的经济利益,又要关心人的精神需求;既要保障群体,又要理解个体;既要争取当代人的幸福,又要保证代际的利益,使人类永久地发展。总之,只有全面地理解人的需要,正确地把握人的本质利益,这才能在工作中由衷地尊重人的权利,真心地为人的长远利益考虑,自觉地避免非本质因素的影响,科学地处理好各种需求矛盾。不懂得以人为本的道理,就不可能真诚地依靠人民,不可能正确地为人把握利益,不可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以人为本,就是为人而发展各项事业,包括经济,而不为其它。为了建设而建设是不成立的,为了人而发展才是有意义的。为了人的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于是要提高物质生产水平,讲究建设效益效率;为了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于是要维护公平正义,使每个人都有发挥能力,独立自主,各得其所,奉献他人的机会;为了下一代人的生活更加幸福,于是要保护自然资源,节能环保。
以人为本,就不能只为自己。干部要懂得权力来源,懂得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这才能懂得自己的利益。发展如为自己,就会形成错误的政绩观,就会把发展当作自己的表现,把建设当作指标走向,把显示度看得很重,以至于不顾别人的利益而莽干。大凡不讲科学的发展,直接的原因往往是有些干部把个人的名利看得太重的缘故,他们不讲以人为本的真道理,而是以己为本,以己代人,并用众人的利益为代价。所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从领导干部做起,要使干部有正确的权力观和个人价值观。
以人为本,就不能只顾局部和眼前的利益。干部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岗位和作用,只为本团体、单位或地区的利益,那是狭隘的眼光,不代表群众的真正利益。真正的发展,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需要在交流和合作中持续,不可能在封闭中进行。真正能够吸引人的单位或地区,必须要有文明开放的环境,要有广泛的交流合作,使人的发展有丰富的机会,这才叫适宜人进步的地方。而这里的干部,先要有心胸开阔,懂得大局和长远的利益,把本地本单位当作更大范围的一部分,在为更大范围的服务中,为群众创造更多的机会。
以人为本,就是崇高的人文精神,不是工作中的权宜之计。干部先要善解人意,才能得人心。干部对待物与人、事与人的矛盾,权衡各种利弊,既要有管理能力,更要有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使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这是文明社会的崇高境界。为此,我们首先要努力摆脱贫困。既要要努力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消除贫富差异中的不合理因素,控制收入差距,公正分配利益,公平体现人的价值。还要努力帮助那些特殊困难和需要的人群,使他们得到体面的生活,实现人道和博爱。
倡导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我们本身有局限,我们的价值观容易偏重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容易偏重金钱的力量,容易偏重事务,容易偏重眼前和局部,容易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我们要冷静地反思已经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倾向,那种为赚钱不顾健康,不顾人格,不顾亲情,不顾公德,不顾法律的现象,扭曲了心灵,颠倒了是非,破坏了身心,都是对人无知的结果。至于那些业主和员工都不顾生命的煤矿劳动,那些不顾公众健康的奶粉等等,更是典型的掠夺财富而践踏人道。我们不能漠视这些状况的蔓延,而损害了国民的心智,也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我们的干部要正确对待自身的利益,对自己要以人为本,以心灵为重,使自己健康发展,不要成为事务主义者。要不断学习,敢于解剖自己,从而不断发展自己。
二、深刻认识社会建设的意义
以人为本,外延扩大来看,就是要重视社会问题,提高建设的能力。社会是人群的利益关系,社会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内涵所在。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社会建设,将它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于总体布局,提出了社会建设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深刻“十七大”提出的社会建设的新任务和新命题。我们对社会建设的认识还不充分,或以为这是基础公共服务体系或公共事业单位建设,或以为社会问题就是自身以外的或管理对象的问题。我们对社会变化还不够重视。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比较简单的人群及利益关系,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变得动态、多元和复杂,超出行政管理的经验和范式。对无职业者、自由职业者、非国有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成员的新需求,对贫困、居住、老龄、甚至家庭等新问题,对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未来的法制、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等,我们都缺乏系统的研究。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牢牢把握社会建设的内涵,将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忽视民生的建设,不仅是危险的,而且远离发展宗旨。我们要转变习惯的社会管理意识,不能以为改善民生就是财政的付出或赐人以福利待遇,以为是简单的慈善和救助工作,以为是用钱就可以解决的事情。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探索社会建设的新制度和新方式。在以行政为中心的意识中,社会建设很容易流于抓项目、抓投入的层面,容易遏制各种利益群体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作用的探建,容易限制各种社会积极性的发挥。“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基层自治制度的任务,这是社会建设的战略方向。我们要积极探索政府管理改革,使社会各界不断增强自我管理和发挥作用的能力,促进各种利益主体形成良性的相互关系,进而实现群众利益的合理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对国家来说,经济是物质利益的来源,社会是公民利益的实现层面,两者互为表里,相互支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既要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国力。更要注意社会建设,加快社会进步,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建设的对象主要针对客体,社会建设则主要针对主体,而主体的利益更加本质,主体的关系更加复杂,我们要高度重视其意义和难度,要提高建设能力。
我们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但经济实力并不总是最大限度用于社会建设,犹如家庭有钱并不等于生活快乐一样。有人以为抓经济只是抓收入,社会建设只是用钱。有人以为只有先抓经济,然后才能再顾民生,这是狭隘的看法。民生是权力的基石,是政府永远义不容辞的义务,我们不能用财政理性来代替施政理念。何况,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与人民利益改善的进程并不匹配,我们人力资本质量不高,心智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水平不够,人民收入改善不够明显,不少群众的生活贫困,甚至还缺乏摆脱自身贫困的能力和办法。我们的自然资本消耗过大,自然环境破坏严重,这不仅制约了今天的生活安全和经济发展,更关乎子孙后代的生存权力和利益发展的大问题。所以,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建设,使人民的素质能力、经济收入、生活环境和发展条件等都得到较快改善,使人人有发挥能力的机会,有得到帮助的机会。使机会是公平公正的,各种利益活动是合法有序的。这是对我们建设能力全面考验。
(责任编辑:张政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