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 学习讲坛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何鲁丽: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搞好政治交接
 
 


  2007年,民革要进行各省级组织和中央的换届,这是我们全年工作的重点。换届不是简单的新老交替,其实质和核心是要搞好政治交接,使民革的事业后继有人,把老一代领导同志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传统、信心和决心传承下去,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更好的坚持和完善。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明确以下问题,就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民革作为参政党,怎样在换届工作中深刻体现这一政治交接的核心内容?怎样把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教育,作为民革全党在今后一个长时期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内容?现在我就上述问题谈几点意见,供同志们研究。

  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

  在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中,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建立了在长期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孕育起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制度,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立国精神。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这是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任务,十五大又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标示着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不断发展。进入新世纪,中共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明确。这一政治发展道路,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深厚土壤,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斗争实践,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之中,是一条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性质,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提供根本保障的政治发展道路。它的主要内涵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的政治制度,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政治体制的自我改革和自我完善。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新形势新任务对我国的政治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在全面总结多年来理论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具体措施。为此,2005年和2006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转发了《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三个重要文件制定和实施,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着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目的是要进一步坚持好、完善好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真学习好、贯彻落实好这三个重要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

  二、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是参政党的历史责任。
首先,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一百多年的近代历史中,中国几乎对世界上出现过的各种主要政治发展模式都进行了尝试和选择。经过几代人的艰难探索和多次痛苦的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一条全新的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在坚持走这一道路的过程中,虽然也遭受过曲折,但取得的成就更为举世所公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为我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历史证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保证我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唯一正确的政治选择。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符合我国国情,为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发展方向、制度框架和领导核心的坚强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不仅改变了旧中国的落后面貌,而且基本上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指引下,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一套“极左”的东西,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搞经济建设,国民生产总值连续20多年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在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艰巨性,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核心,来领导人民掌握和使用好国家权力,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的政治制度框架,为扩大全国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不断提高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政治制度上的保证。广大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实现了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同时,我国积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如调整政府的管理职能,增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健全法制,厉行法治;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等,推动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不断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环境。由此可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充满活力的政治发展道路,能够通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始终与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第三,在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和坚持的过程中,包括民革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作出了重大贡献,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我们责无旁贷。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和坚持,也凝聚着民主党派的智慧和力量,特别是老一辈民主党派领导人,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进行了不懈努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已经形成为民主党派优秀传统的核心。我们继承传统、发扬传统,最根本的,就是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的核心和实质,在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上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三、要把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搞好政治交接,作为换届工作的主线,并带动和促进在民革全党范围内开展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教育。
   
    为落实这一工作思路,首先要明确换届工作的实质和核心是政治交接。今年,民革省级组织和中央要进行换届,换届工作是现阶段民革各级组织工作的重点,换届的核心是政治交接。民革中央对换届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并把政治交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五个方面内容是衡量换届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政治标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其核心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民革老一辈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优良传统和报效国家、无私奉献的高尚风范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保证多党合作事业得到巩固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政治交接为着眼点来实现人事上的新老交替,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党管干部”的原则,紧密依靠中共各级党委和统战部门,把政治素质好、能力高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形成政治坚定、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广大党员信任和满意的新一届领导班子。

  换届要以制度为保障,按照民主集中制,落实换届文件。民革《章程》规定“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民主集中制”。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做好换届工作的根本保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决策程序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具体体现,要在换届过程中予以贯彻实施。作为民革各级领导,要以民革的事业为重,用宽广的胸怀面对来自民革组织的“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正确对待个人的进与退;用实际行动体现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情操,确保换届任务圆满地完成。

  第二,要以换届工作中突出政治交接的主线,进行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教育为契机,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次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深刻认识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要重点学习中共中央两个5号文件,围绕两个5号文件,学习民革章程和党史,使民革广大干部和党员进一步加深对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特别是对我国政党制度必然性、合理性和优越性的认识,自觉抵御西方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信念、信心和决心。

  民革作为参政党,其党员思想政?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