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在北京16个市辖区中发展比较缓慢,而龙泉坞村又是门头沟189个行政村中,没有任何带动企业,以前完全靠政府救济的一个贫困村。徒有一派山清水秀,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和交通不便,而不能像其他邻村一样发展时下城市非常流行的“农家乐”,长期处于贫困之中。正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任何发展潜力的村子,却吸引了一批有理想、有胆识、有激情,想为农民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的民进人。他们就是民进北京农业科技支部的年轻会员。
<center>更新观念,为农民叩开致富大门</center>
说到龙泉坞村从原来的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到现在的2000元,说到龙泉坞村从原来的靠天吃饭到现在新建的一排排日光暖棚,人们就不能不提到给龙泉坞村带来巨大变化的民进北京农业科技支部。
这个2000年成立的年轻支部,从一建立起就和龙泉坞村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任北京市农业局副局长的尹幼奇是民进北京农业科技支部的发起人,也是这个年轻支部的“领头羊”,作为支部主任的他,刚刚拉起这支队伍,就凭着一股干事业、做实事的热情,将支部成员拉到了龙泉坞的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和当地的村干部座谈,想把先进的农科技术和现代农业理念带到龙泉坞,在龙泉坞大力推广特菜种植。但是他们却遇到了在实验室、在办公室不可能遇到的困难,因为要和他们打交道的是一群农民,一群习惯了传统种植方式的农民,一群只相信“眼见为实”的农民。
小进即满,小富即安,是目前一些农民还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定式,他们大多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害怕承担投资风险。这和农民的保守思维有关,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农民生活水平还很低,在城市里的人看来不足为道的风险,对于农民来说都可能是破坏性的,无力承担。
民进北京农业科技支部的成员们是和农民打交道最多的人,也是更能体谅和理解农民的人。他们敏锐地意识到:“思想观念的滞后是最大的落后。"他们在与当地农民的接触中,积极引导群众更新旧观念,接受新思想,努力实现精神脱贫。与此同时,尹局长带着支部专管参政议政的支委、北京农学院植物科技系年轻的副教授徐践,凭着对农业的充分了解和做农民工作的丰富经验,给了当地农民实实在在的定心丸。他们一面将特菜的种植知识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农民,还免费组织他们到其它特菜种植基地考察、参观,领村民到北京的蔬菜集中供应地和超市、饭店考察特菜的需求情况,使村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特菜种植的直接经济效益。
村民从排斥、抵触,开始相信民进北京农业科技支部,开始半信半疑地接受这个面庞清秀、带书生气的徐践。
村里原来有个有名的上访专业户,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上访,家里的地撂荒了,她也无心收拾。她认定:只有上访才能解决眼前的贫困。但是一年又一年,这种不劳而获的思想并没有让她走出贫困。民进农业科技支部了解到,她原来是一个种地好手,很有一套经验。于是,徐践亲自到她家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坐在炕头上的他活脱脱一个农民,家长里短,苦口婆心,淳朴的工作作风深深感动了这家农户,徐践也成了她的“自家人”,她家听从徐践的指导,开始试种特菜,果然效益大增,现在她已经是龙泉坞人人皆知的劳动技术能手,家里还盖起了宽敞的大瓦房。少了一个上访户,多了一个万元户,村干部也感到工作的负担减轻了。
<center>调整结构,走发展特色农业之路</center>
农民都是和土地斗了一辈子的“老把式”,虽然以前没种过特菜,但是还没种过菜吗?农民信周围的“老把式”,可不轻易信那些“只带了嘴”来的专家们。尹局长带着民进北京农业科技支部的专家刚到龙泉坞时,可没少碰钉子。
专家们向农民推广太阳能大棚种植,可是农民对以前靠烧炉子加温的大棚种植还记忆犹新,弊端多多。现在这个太阳能大棚又会有什么新的问题呢?农民不敢贸然尝试。
农民们有顾虑,有疑问,专家们就更主动、更细心,他们到地头和农民交朋友,为农民解决实际种植中遇到的问题,从点点滴滴做起,不厌其烦,农民从心里开始靠近并依赖这些农业专家们。徐践在为农民服务中逐步物色了几个脑子比较灵活,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农民,通过向她们介绍特菜种植的前景和技术,吸引她们成了龙泉坞特菜种植的第一批示范户,建成了龙泉坞第一个特菜种植基地。她们是五个普普通通、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村妇女,年龄最大的有60岁,最小的也有50多岁了,文化程度最高不过是小学,但是她们心里都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民进农业科技支部没有让她们失望。通过用太阳能大棚种植特菜,当年就取得了收益,每户每亩增产3000元。
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引起了北京农业局的关注,经过深入调研和论证,北京农业局向龙泉雾划拨专项款70万元,用于山野菜的开发和生产投入,扶植当地的相关产业。民进农业科技支部设专人对这笔钱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绝对做到专款专用,公开透明。目前这笔钱运作良好而规范,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山野菜的开发和相关项目投入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证。随着山野菜的不断开发和比较成熟的市场运作,龙泉雾的相关第二、三产业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仅一个特菜基地就为龙泉雾村创值140万元。
邓桂莲是这五个农村妇女的头,其貌不扬,平时说话还有点结巴。就是这样一个农村妇女,连续五年摘得“北京三八妇女种植基地擂台赛”的擂主。最开始,她也不服徐践,一个种了一辈子菜的人怎么能听一个“嘴上没毛”的书生的呢?徐践告诉她落地的茄子秧要及时收割,可是农民祖祖辈辈都是等茄子秧干了才割 掉,好割呀,为什么要费那事儿呢?她就要和徐践叫板。徐践也不硬来,用事实说话。茄子秧落地后割一块,留一块,来年看,果真前一块比后一块长得好得多,茄子结得个头大,数量多,颜色也透亮。这下让她完全信服了,以后改口叫徐践为“徐老师”。现在她们的特菜基地已经成了龙泉雾每年的纳税大户,并且因种植特菜发展的相关采摘业还为周围的6个村解决了妇女的就业问题,连外国大使夫人都来她们的特菜基地进行过采摘,龙泉雾村的特菜种植声名远播。
<center>搞好服务,确保科技富民效果</center>
只有时刻把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真正为群众谋福利。这是民进北京农业科技支部在开展科技富民活动中恪守的工作准则。
民进北京农业科技支部的成员中,有涉及农业各个方面的专家,有搞种植的、有防治病虫害的等等,从前期种植到后期收获都有技术保证。只要是当地农户遇到了困难和问题,支部的人只要是派得上用场的,都会无条件地赶来为农户进行现场解决。服务到家,服务到位。用农民的话说就是“一条龙服务”。
民进北京农业科技支部是一个大家庭,大家长尹局长作为支部的主任,对支部成员的学业进步和岗位创新都寄予了厚望。他总是督促大家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多学习、多深造。以前支部成员大多是本科生,现在已有一个博士、三个硕士完成了学业,其他支部成员以此互相激励,现有4人在读硕士学位。随着大家在学业上的不断提高,也积累了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在为农民服务、解决现场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了。
种植问题有了保障,农民最怕是就是种的东西卖不出去。民进北京农业科技支部就领着农民,带着产品到北京的各大蔬菜供应市场、大饭店、大型超市开辟市场。好的品质加上现代城市人口对蔬菜山野味的新需求,很快龙泉坞的16种特菜,包括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的花绣球、番杏、薄荷、甜菜等,在北京打开了销路。有些大饭店与龙泉坞特菜种植基地还签定了长期供应合同。打开了销售渠道,民进北京农业科技支部又指导当地农民做蔬菜箱子、做礼品菜,迎合市场的多层次需要,价钱适当提高,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在外销的同时,民进北京农业科技支部还指导农民在基地发展采摘业,这样一来不光卖出了特菜,还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为了拓展采摘的品种,民进北京农业科技支部发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在特菜基地恢复培育了已经在龙泉坞濒临灭绝的香白杏,现在漫山坡袅袅婷婷的香白杏树已经连绵500亩,给龙泉坞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凭添了一份山野的景致。当地的老百姓说:原来这香白杏可是只有“老佛爷”慈禧才能享受到的皇家供品,现如今已经是我们的家常水果了!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民进北京农业科技支部还在为龙泉坞特菜产业走向信息化进行尝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在互联网上搜索到龙泉坞特菜种植基地的菜品,并能实现网上订购。特菜基地的规模越来越大,民进北京农业科技支部为发展当地经济,深化农业改革考虑的事情也越来越多,特菜种类的拓展、产品经营的更新、配套深加工技术的研究都成了他们面临的新课题。龙泉坞能有今天,也许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不曾想到的,但是民进北京农业科技支部的成员们正在这片土地上,与龙泉坞的村民们一起辛勤开垦着,创造着属于这里的神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