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学校长教育论坛专题 > 领导讲话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许嘉璐在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学校长教育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词
 
 


各位领导、各位校长、海峡两岸的各位教育界同仁:

    值此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学校长教育论坛”开幕之际,我谨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所有给予论坛帮助和支持的单位、领导和与会的各位校长,以及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张怀西会长作为我的挚友,对我爱护有加,所以刚才给了我过高的评价,我实不敢当。如果说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有着四十七年教龄的老教师,一直关注、关心着教育,倒是恰当的。其他的,只能是怀西先生“爱之切”的溢美之辞。

    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论坛,还在筹备阶段,我就计划一定从始至终参加,负笈受益。可惜由于生病住院,不能到会场,只好躺在病床上随时听会议情况的汇报。在那届论坛上,两岸的56位校长,怀着对教育深厚的情感,怀着对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坦诚沟通,共议心得,就当代中学生道德教育、中学课程改革、传统文化在中学教育中的传承等议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会议气氛热烈,精彩纷呈,亮点频闪。每次听完汇报,我都有一种马上离开病床,赶到会场去的冲动。后来,经过再三的要求,医生允许我暂时离开医院,到论坛闭幕式会场,和校长们进行了简单的交流。

    还好,“论坛”每年举办一届,虽然第一届留下了遗憾,但今年如愿以偿,得以现场聆听各位校长的高见,了解两岸的校长们在想些什么、关注什么,直接与各位校长面对面地交流, 感受会议热烈的氛围,这让我无比高兴。但是,这一喜悦现在又要大打折扣,就在昨天我即将出发的时候,接到通知,明天中央有重要活动,我今天晚上必须再次抱着遗憾离开苏州,有始而无终。

    今天既然让我讲话,我想是不是针对绝大多数台湾校长都是第一次参加“海峡两岸中学校长教育论坛”,稍稍介绍一下会议的主办单位之一——叶圣陶研究会。我是这个研究会的名誉会长,有义务让大家了解东道主是谁,是怎么回事。叶圣陶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方面,有很高的建树。1949年以后,他长期主持大陆学校课本的编写工作,为中国教育事业做了大量奠基工作。叶圣陶先生的许多作品被选入大陆的中小学语文课本,教育培养了一代代青少年。他的教育思想,在大陆有很大的影响,许多中小学教师,都在自觉地研究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叶圣陶先生以94岁高龄谢世,在他去世之后,冰心、巴金、雷洁琼、赵朴初、吕叔湘等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于1989年10月共同发起成立了叶圣陶研究会。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教育、文化、编辑出版事业的过程中,叶圣陶研究会注意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除了“海峡两岸中学校长教育论坛”,还有一项活动,就是“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这个研讨会的第一届,也是在苏州举行的,也是在这个会场。今年,即将在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故里——甘肃省天水市举办第四届。叶圣陶研究会是一个非常好客的研究会,所以在座的校长们如果那时候有空,有兴趣参加我们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伏羲的乡梓、那里的传人,也会举双手欢迎大家。

    我发现去年参加“海峡两岸中学校长教育论坛”的台湾朋友,几乎都没有再来。为什么呢?不是我们不邀请了,也不是他们不想来了,而是因为第一届论坛,初中、高中校长一起讨论,可是,毕竟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有很大差异。为了在较短的会期内,使议题更为集中,所以主办方决定这一次只邀请高中校长。下一次再专门邀请初中校长。这样,既解决了议题不集中的问题,又可以使校长们每两年来一次,不至于因为太频繁而感到劳累。

    叶圣陶研究会教育思想学术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之所以主办这样一个论坛,初衷在于促进海峡两岸中学教育交流,增进学校、校长间的友谊,提升教育理论认识,交流海峡两岸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和经验,促进两岸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两岸的教育也面临着共同的形势和共同的问题,也有许多共同的探索、研究、思考和实践。例如: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如何在教育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吸收借鉴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方法和经验,等等。有些方面,大陆做得多一点儿,走得快一点儿,已经摸索出一些经验;有些方面,台湾要强一些;互相交流经验,可以少走弯路。还有些问题,两岸都在探索之中。不管怎样,我们都是一家人,把自己的思考、经验和心得毫无保留地拿出来,把自己的困惑也说出来,大家坐在一起,互相交流、切磋、讨论,不求一定得出什么结论,多方面的信息、多元化的思考,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往往容易互相得到启发,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大家都有所收获。

    刚才,顾明远先生、陶西平先生要言不烦地分析了当前教育前进的步伐与困惑;下午,朱永新先生将以新教育的倡导者和领导者的身份,作精彩的主旨讲演。我夹在这三位大家之间,实在不敢开口了。在这种情况下,最保险、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谈谈自己的体会,来补和同行们面对面切磋时间过短的遗憾。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传承•创新——校长对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应答”,我认为这个主题定得非常好!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必然的,而且是永继的,没有止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所以教育也必然随着不断发展。但是由于人们的惯性和惰性,会导致教育有时相对滞后。每当这个时候,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呼声总是很高,往往占据上风。这是好事,但是要警惕“矫枉过正”,对传统过度地抛弃,什么都是新的好,不问来源,欠缺考虑,使得改革和创新的方向出现偏差。

    这里我要说,近百年来,由于西方社会在工业、经济、军事上的优势,又由于当时的列强都在欧洲,因此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就配合着殖民运动向全世界推广欧洲中心论。欧洲中心论的一个基本理论是,只有欧洲的文明,才是人类的文明,凡是没有受到欧洲文明启蒙、润溉,随着欧洲文明前进的,都是蒙昧的。在欧洲中心论的关于社会发展的理念中,有一种机械的、从自然科学中套用过来的发展论,即事物的发展是线性的,是不可逆转的。实际上,在人文领域,包括教育领域,发展有的时候是螺旋上升的。就某一段来说,似乎是回归、复旧,但是总体来说,它是前进的。我们的教育,诚如刚才陶西平先生和顾明远先生所说,遇到的种种问题与困惑,我认为其实就是线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与非线性的、可逆转的发展这两种哲学理念的冲撞。

    中华5000年文明,有文字的教育史已经有三四千年,这样长时期的积淀,其中必然有不适应今天的东西。但是,普世性的,仍然适用于今天的,仍然是主流。因为中华文化一直在创新中前进(关于中华文化历史上的创新,我后面要简单提到),从来是不固守不变的。中华文化不断吸收外来的新鲜事物,抛弃不合时宜的内容,兼收并蓄,发展前进。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创造和发展,而中华民族的教育,从来是强调“德”与“智”的并重,所谓“德”,就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所谓“智”,既有前人的知识积累,又有如何把握增长知识的能力。这个问题,我也想留在后面再详细讲。

    西方工业化开始,催生了所谓的现代教育。我们如果翻一翻二百多年前欧洲的历史,就可以明显的感到,当时所谓新兴学校的出现,目的就是为当时的现代化的工厂、现代的资本培养熟练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因此,这样的教育就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纯“智”的教育上。100年来,这种理念对中国的冲击极其巨大。近些年来这种理念对我们的冲击又有加速之势。在海峡两岸同时出现了不同形式的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刚才王本中理事长简略地勾勒了当前海峡两岸青年的现状,请允许我再举出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的例子。海峡两岸的中学生(甚至可以包括相当多的小学生),从衣着到娱乐,一味追求时尚,讲究名品名牌,追捧明星,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他们上了商业广告的当。商业广告的背后,又是商业利润、跨国资本的利益。至于中华民族勤俭、朴实以及颜回之乐,都被视为“不合时宜”而抛到脑后。就在学生们一饮一啄、 一言一笑之中,中华民族的精神正在被逐渐侵蚀。这样的情况我们看到和听到的还少吗?所以,我们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应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吸收,消化,摒弃,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全盘接受“新的”和“西方的”,把自己几千年的精华一股脑儿全抛到脑后。一句话,教育改革与创新不能离开自己的“根”,用别人的东西来填充自己民族下一代的灵魂。海峡两岸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都在为之努力。

    我们这次会议有四个议题:中华传统文化与高中教育改革、海峡两岸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校园文化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校长与教育改革实践。这四个议题,在很好地诠释主题的同时,恰好抓住了目前中学教育和学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座的各位校长,聚集到一起,把中学教育的改革、创新,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放在一起来讨论,这本身就说明诸位不仅关心教育事业,也时刻关注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这是在我来之前,匆忙准备的一个文字稿。为了把刚才稿子里说的两个重要论点阐释清楚,请允许我离开稿子来说说我的想法。一是所谓创新,常常里头包含着回归,事物并不是纯线性发展的,事物不是不可逆转的;二是关于教育的本质问题。我想把这两个问题合起来谈一谈,就教于各位校长、各位专家。

    教育的本质,在我看来是民族文明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受教育的个体,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全面发展的过程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