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抗震救灾 民进在行动 > 重建家园献计出力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全力做好灾区社会管理工作,夺取抗震救灾最后胜利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经过地震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加上实地观察以及各地上报的情况,汶川地震重灾区的范围已经超过10万平方公里,汶川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唐山大地震。从震情看,这次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截至6月9日,此次地震已造成69136人遇难,374061人受伤,失踪17686人,累计受灾人数4616万人。持续余震还继续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这场波及全国的大地震导致灾区基础设施严重破坏,打乱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对灾区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社会各界也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为抗震救灾出谋划策。经过认真思考,就如何做好灾区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做好地震灾害损失调查

  为做好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从各省市地震局抽调震灾评估专家和震区地震局相关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快速制定震害评估与科学调查思路,细化技术方案。而后分组迅速奔赴受灾区县开展灾害评估工作,评估内容包括:房屋倒塌情况、人员伤亡情况以及财产损失情况等。根据灾区现场调查,结合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EDLES2.5建立有关数据库,缩短地震灾害损失现场评估的时间。

  二、做好救灾物资、款项的管理(合理调配、杜绝浪费,特别是监督到位、信息公开、群众参与)

  1.为及时将各类物资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在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成立捐赠资金接收和物资筹集及物资调运组,在机场和火车站设置工作站,负责境内外物资的接收和调运工作。工作站接收到各类物资后,即作登记填制物资流转单,根据灾区需求情况进行分配,并及时调度转运灾区,灾区收到物资后出具接收凭证并随车返回指挥部;

  2.每一笔捐赠物资均做到进出手续清楚,及时登记入账,严格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主动接受审查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目前,四川省纪委、监察厅,省审计厅和国家审计署专员办均已在四川省民政厅派驻了工作组,进行及时监督;

  3.上级部门在收到下级各单位和部门所募集的款额后,要在网络或报纸、电视等公众媒体上公布收到的款物数额,并说明是以单位的形式捐款还是以个人的形式捐款;

  4.组织捐款活动的各单位和部门要在本单位公布各捐款人的捐赠情况(出于隐私,个人不愿意公布的除外)。通过收款单位和捐款单位两方面的公布,使每个人都能起到监督作用;

  5.成立5.12专门网站,公布每日捐款清单、采购清单、发放救灾物品清单,并随时更新,让全国人民知道爱心钱物每天的使用动向;也可在全国各大著名网站,如人民网、新浪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网、光明日报、SOHU、 QQ 等同时发布;

  6.定期进行救灾物资、款项管理新闻发布会,让老百姓参与问答;

  7.各省市电视台长期设立举报电话,组织群众建立监管会,拟定处罚条例,对举报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对于吃回扣、虚报冒领、贪污受贿等行为进行急查、严查、重处;

  8.建议马上建立中央救灾应急战略储备中心。在灾后要回收可重复使用的物资(比如帐篷和机电设备等)。回收所有已发放并应回收的物资,那怕是坏了的也要先回收再修理或销毁。这样能一方面防止侵吞赈灾物资,另一方面又能让赈灾物资充分及时地发挥作用,不至于每次都抓瞎赶制。

  三、灾区社会治安

  1.在受灾的最初阶段,由于抗震抢险工作机制紧张,受灾群众警惕性有所放松,少数不法分子趁灾打劫,偷盗灾民财产。为此,公安机关要超前决策,有备而战,步步为营,按照人数比例在灾区投放警力,建立灾区临时派出所,恢复村级治保会的活动,通过建立健全灾区治安保卫机构,完善群防群治组织,突出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处理涉灾违法犯罪活动的原则,严密灾区巡逻和防范,全面把握对灾区治安管理的主动权,确保灾后治安大局平稳,为后阶段的治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灾区人口管理。公安机关通过对灾区常住人口及其分布和流向进行全面调查,澄清底数,为赈灾救灾提供可靠依据。各安置点所在地派出所必须将对口安置点中的灾民纳入暂住人口管理,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实行登记造册,严格管理。

  3.建设规范的灾民新村。公安机关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安全、卫生、有序的灾民新村。公安机关重点是指导新村有关交通通道、防火防盗的工作,同时,对灾民的财产进行相应的编号,实行“户”、“物”同号管理,堵塞财产管理上的漏洞。

  4.加强救灾物资发放的管理。在救灾赈灾物资发放过程中,必须切实做好防抢、防盗、防事故的工作。公安机关应集中警力,成立押运机动组、现金发放保卫组、救灾粮发放保卫组、交通秩序组,分工负责开展工作。在灾民多、情绪急,场面乱、天气热的情况下,确保救灾物资发放顺利进行,防止哄抢、偷盗案件和其他治安问题的出现。

  5.针对灾民的不健康心理行为,进行纠正和引导,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为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营造一个良好的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6.积极营造高压态势,打击不法行为。公安机关要在进一步加强基础工作的同时,坚持严打方针,从重从快打击涉灾违法犯罪,对侵犯灾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案件要优先处理,快侦快破,从而强有力地打击震慑不法分子的侥幸心理,控制住违法犯罪案件的高发势头。

  7.及时调处纠纷矛盾,矫正偏激行为。设置临时派出所、临时司法所、临时法庭,在当地党政的统一领导下,继续履行职责。认真落实不稳定因素排查责任制,对各类民间纠纷要及时发现及时调处,对不安定因素,要正视矛盾,及时化解,防止发生打架斗殴群体性事件。

  8.建议马上印制大量慰问宣传材料,给灾民送去全国人民的关怀,增添抗震救灾的信心,平息灾民恐慌浮躁的心理,增强灾民战胜灾害的勇气,增加防灾、减灾的知识,尤其在目前通讯中断的情况下,更是重要。向灾区发放大量的《抗震救灾手册》。

  四、灾区公共卫生

  1. 做好灾区防疫工作:预防传染病,应抓好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特别是后两个环节;保护好水源不受污染,做好灭蚊灭蝇工作;大力发动群众搞好环境卫生;预防接种工作要抓好、抓细、抓具体,用飞机大面积撒药,地上由车辆喷洒消毒药品,喷不到的死角,由人背着喷洒器去喷消灭病毒,防止发生大规模灾后疫情。

  2.1976年的唐山地震由于钢筋水泥等硬物的撞压使唐山市3817人造成截瘫。截瘫后有三大综合症,一是泌尿感染,二是褥疮,三是陈旧性肺炎。建议灾区省市县建立截瘫疗养院,进行专业化护理。

  3.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立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的信息管理数据库,完善信息采集、分析、决策系统,设定预警机制,按照灾害的类别和等级启动相应的救援方案。信息管理数据库的内容应包括灾区的地质情况、气候条件、水源水质情况、房屋类型、常见的流行病和传染病、地区多发病情况、以及人口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4.做好灾区防疫工作,饮用水缺乏时,可将明矾放入河水中,起到净化和消毒作用。

  5.以如厕为例,每户临房内都安置卫生设备想法很人性化,但不现实;临房空间狭小,有的分散排列,污水和废水排放和控制会有问题,“大灾后容易出现大疫”是人类的经验,为了避免大疫,采用容易消毒控制的公共厕所更为妥当,其实也更人性化。

  6.地震后常见的疾病有: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及食源性疾病等。预防措施主要有:

  (1)肠道传染病预防: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要注意保护水源,特别是生活饮用水,免受污染,可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净水片)消毒生活饮用水;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受潮霉变的食品,不吃死亡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应煮沸或用消毒剂消毒,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应分开存放,水产品和海鲜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要注意环境卫生,消灭蚊蝇,不随地大小便,粪坑中加药杀蛆,动物尸体要深埋,有条件加放生石灰消毒,土层要夯实;要及时消除垃圾、污物、环境消毒、管理好粪便、垃圾等。

  (2)虫媒传染病预防: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黑热病等虫媒传染病,应采取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实行24小时值班和疫情网络零报告制度,控制和管理传染源,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病人要隔离;清扫卫生死角,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夜间睡觉挂蚊帐,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根据疫情监测动态,及时给易感人群接种乙脑疫苗,同时做好斯锑黑克、喷他脒、乙胺嘧啶、伯氨喹等紧缺药物的储备,一旦发生黑热病和疟疾等方可有效治疗。

  (3)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预防:要加强人间和畜间疫情监测,及时与畜牧兽医部门互通信息,以便有效处置首发疫情,严防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等疾病的发生或流行。

  ① 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和杀虫、灭蚊为主的环境整治活动,降低蚊、虫、鼠等传播媒介的密度;

  ② 要管好家禽家畜,猪、狗、鸡应圈养,不让其粪便污染环境及水源,猪、鸡粪发酵后再施用,死禽死畜要消毒后深埋;

  ③ 管好粪便厕所,禁止随地大小便,病人的粪尿要经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后集中处理;

  ④ 临时居所和救灾帐篷要搭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的地带,在周围挖防鼠沟,要保持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和保持地面干燥。床铺应距离地面2尺以上,不要睡地铺,减少人与鼠、蚊等媒介的接触机会;要做好鼠疫疫苗、出血热疫苗和有关药物的储备,以便应急使?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