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受影响地区包括距震中50km范围内的县城和200km范围内的大中城,重灾区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震感。截至6月14日12时,四川汶川大地震已造成69170人遇难,374159人受伤,失踪17428人。紧急转移安置1524万人,累计受灾人数4624万人。目前估计,“5.12地震”给四川及周边地区带来的包括个人财产和基础设施的损失可能高达5000亿元(约相当于中国GDP的2%)。
就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的范围而言,此次地震的规模已超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被定位为新中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地震灾害。此次地震在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物质损失的同时,也给长期生活在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里,生活正日渐殷实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民族伤痛。尤其对于灾区受灾的同胞而言,失去亲人的伤痛和灾难带来的心理阴影将会长时间伴随他们的生活。
在震后一段时间的紧急救援工作基本完成之后,灾区重建工作作为一项急迫而艰巨的任务摆在全国人民的面前。为了让灾后重建工作能够积极、稳妥、协调地进行,我们提出以下几部分建议,希望对正在酝酿开展的灾后重建工作能有所助益。
此次地震在造成巨大物质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上的伤害。因此,我们认为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精神文明的重建与物质文明的重建作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两个层面的工作是同等重要的,应该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在下大力气恢复和重建灾区的基础设施,发展灾区经济,改善灾民生活条件,提高灾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更为细致的灾民精神家园的重建。我们的建议也是从物质文明的重建和精神文明的重建两个方面提出的。
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重建和发展
1.1 建议将灾区的重建和发展纳入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通盘考虑。
从世界范围的经验看,每次巨大的自然灾害过后,灾后重建的过程都异常漫长且复杂,一般要历经数年才最终完成。无论是伤亡人数、经济损失还是影响范围,“5.12地震”的规模都是世界上罕见的。此一点也决定了灾区的重建和发展的任务将是长期的、繁重的,问题解决的好坏将有可能对全局造成影响。
根据相关部门的初步预计,汶川地震直接受灾人数超过1000万人。如果以3人一户为单位,灾后重建的住宅至少需要330万套,以6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面积计算,重建的住宅面积至少在1.8亿平方米。以上海去年商品住宅竣工2500万平方米、配套商品房竣工500万平方米的一年竣工量计算,1.8亿平方米的住宅重建量至少需要6年才可完全竣工。实际上,截至5月17日,四川省内受损房屋已达400万间,甘肃和陕西两地的受损房屋也超过30万间。显然,这个数字还会随着救援的深入而发生变化。考虑我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有较强的建设能力,估计灾区基础设施(包括居民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建设约需五年左右的时间。灾区劳动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医疗和教育问题的解决以及灾区企业和商业的发展转入正轨,乐观估计也需要五年多的时间。这样大规模的重建和发展必须在国家的战略层面上进行规划和实施。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的建议是:
(1)中央政府有必要成立专门的负责灾区重建的机构,负责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对灾区重建进行统一规划和统筹实施。
(2)“以劳代赈”——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期救助1000多万灾民是不现实的;同时,灾区大批待业人员长期处于失业状态亦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灾后重建的各项工程应优先考虑从本地解决劳动力,鼓励受灾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同时应尽量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以帮助灾区人民尽快摆脱无经济来源的困境。
(3)建议将灾区的重建和发展置于西部大开发的整体格局之下,写入下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鼓励国内外企业到灾区发展,并在投资项目和税收等方面加大对灾区的支持。灾区的经济发展上去了,会为其他问题更好的解决创造条件。
1.2 灾区移民的问题
受灾的群众中,有许多是分散居住在偏远贫困山区中,生产方式落后,生活困难,教育、医疗卫生和通信条件都很差。此次地震极大地改变了局部地区的地貌,完全在原址上开展重建工作是不可能的。因此,应积极考虑移民安置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的建议是:
(1)建设新型的城镇和乡村。为移民群众建设新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改善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条件,可以显著提高移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引导移民开始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对于长年生活在信息闭塞的贫困山区的群众来说,适应信息量大、生活节奏快的现代生活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规划城乡产业布局的时候,要考虑为受灾群众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设法让受灾群众了解更多的现代社会的信息资讯,增强大家适应现代生活的信心。
(3)在积极引导的同时,一定要充分尊重灾民的个人意愿,尽量保持人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注意保护当地居民,尤其是少数民族灾民的特色文化。
(4)借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经验。虽然此次地震所影响的范围要大于当年三峡工程对当地居民的影响,但仅就移民的工作量而言,此次移民要比当年三峡库区移民小的多。因此,在充分借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地震灾区的移民工作,相对而言,顺利一些。
(5)跨省移民要慎重。带领老小、背井离乡,逃难式的移民是旧中国劳苦大众的真实写照。灾区的群众,尤其是生活方式长年未发生变化的贫困山区的群众,难免会有故土难离的情结,不到万不得已,大家一般都不愿意永久地生活在远离故土的其他省份。而且,移民与兄弟省份的当地居民的融合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处理不好也会滋生社会矛盾。因此,对于跨省移民要十分慎重。
1.3 建议继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此次地震灾害对我国尚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灾民的各方面保障是一省的地方社会保障体系所难以胜任的。同时,灾害发生后,如何调配和使用从各种渠道汇集来的数量庞大的资金和物资也是一省的地方社会保障体系所难以胜任的。因此,建议当前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提高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上。重点解决在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时,地方和中央的协调配合问题。
1.4 建议加强对震区地质结构的跟踪监测。
地震发生的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界处,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多变,易发多种地质灾害且救灾难度大。此次地震使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估计此后数年地震灾区都有可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因此,建议在今后数年加强对震区地质结构的跟踪监测,避免地质灾害带来大的损失。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建和发展
2.1 灾区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长期、细致、繁重的工作——影响最为深远的工作)。
此次地震使大量的家庭遭到破坏,许多未成年人失去亲人甚至成为孤儿,使得灾区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对灾区未成年人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十多年后有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灾区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不应仅仅局限在学校和课堂上,而要深入到生活之中;不能只看重形式,而要重视实际的效果。根据心理学常识,灾难带给受灾人民尤其是未成年人心灵上的创伤会持续很久。一般情况下,他们既怕孤苦无依,又怕背井离乡,也怕背上沉重的感恩包袱。我们要考虑孩子的感受。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吃饱穿暖,不仅是上好的学校,他们需要持续的关爱和无限的耐心,帮他们走出心灵的阴影。
我们认为灾区未成年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在心理上尽量弥合他们和普通孩子的差别,让他们感到自己同样有接受教育,享受家庭关爱的权力,同时也同样承担着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美好的责任和期望,使他们在心理上能够感到自己和普通的孩子是一样的。遭受地震灾害的人们,最终要走出心灵的阴影,但这个任务归根结底要靠他们自己来完成。我们的任务,就是努力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个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的建议是:
(1)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有两种属性,自然性和社会性。其中,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以人为本”就是指以广大人民(即人)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本)。人民的根本利益,即包括维持人的自然属性和发展人的社会属性两个层面。我们要维护人民在这两个层面的利益,但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后一个层面。
对于此次受灾的未成年人,在经济上提供基本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自己保障自己的生活是我们整个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没有更多的道理可讲。我们要着重考虑的是,我们全社会应该和他们建立起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全社会对他们付出物质支持和精神上的关爱并期望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还是付出之后期待他们能像普通人一样对我们的社会充满爱,为我们的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仅仅是“感恩”?我们认为,后一种选择更有利于体现我们对他们的“人的本质属性”的尊重,是对他们真正的尊重;也更有利于使他们了解自己在社会大家庭中的位置,从而形成自己成长和发展的道路,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默默地工作。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和引导受到伤害的未成年人走出心灵的阴影,冲淡内心的伤痛,而不是让他们感到我们在无私地帮助他们,不是让他们产生“感恩”的心理,那样只会平添他们内心的包袱。因此,我们的工作应更多的是默默地开展,而不是大张旗鼓地进行,不应使他们作为接受帮助的人经常出现在媒体上。当我们为了他们而采取一些措施的时候,不应让他们感到这是专门为他们安排的,而应该让他们认为这是为了所有的孩子安排的。要让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