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民进江西省委会</center> <center>刘运来</center> <center>(2004年12月)</center>
组织建设是参政党的一项长期任务,江西省委会一直把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果,使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达到“积跬步致千里”的效果,为履行参政党职能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2002年换届以来,先是集中力量狠抓干部培训,接着又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今年我们按照会中央的部署开展“组织建设年”活动,组织发展重点抓发展高层次人士入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点抓骨干培训提高,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抓考核“达标活动”,领导班子建设重点抓市级组织换届和基层支部调整,机关建设则通过制度建设、人文环境建设和办公自动化建设,培养“孜孜不倦、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机关作风。组织建设的各方面均取得明显进展。
这里我向各位委员汇报江西省的组织发展工作。
一、10年组织发展的成效
江西民进组织起步晚,至今仅20年历史,原有组织规模偏小,在江西人才短缺的背景下,民进会员层次不高,政治安排、实职安排数量不多,界别、年龄结构不尽如人意,且偏重在基础教育界,不能适应参政议政工作的需要。经过10年努力,特别是2002年换届以来,我们提出坚持“一条主线”即政治交接为主线,突出“两个重点”即参政议政和自身建设,建设“三项工程”即人才工程、参政议政的精品工程、树立江西民进新形象工程,把江西民进建设成适应21世纪要求的高素质的参政党的地方组织,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发挥积极作用。在组织建设上我们提出了今后五年的6项工作目标:一是力争各个设区市都能成立市委会;二是会员人数发展到2500人左右;三是中、高级职称人数比例达到90%以上;四是会员中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具有正高职称和担任副处以上职务的高层次会员的比例居于全省前茅,并使绝对数居于前列;五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会员中所占比例有一定提高,并居全省的首位;六是在各级政府、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中实职安排的人数有新的进展。
10年来,我们的组织发展工作既注重质量又保持一定速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产生了高层次人才的迅速聚集的效应,表现在: 首先是会员人数显著增多,由1994年的898人发展到现在的2018人。平均每年递增8.4%。
第二是结构明显优化,一是地区结构更加完善,从10年前5个市委会到现在11个设区市都有会员,成立了9个市委会。二是界别结构更趋合理,高等教育界会员由1994年仅95人,占会员总数10.6%,到现在的271人,占13.4%,普通教育界会员由1994年占61.7%下降到51.1%,逐步扭转了“民进是以中小学教师为主”的看法;文艺界会员由1994年75人占8.4%到现在的195人占9.7%;行政机关、经济界、法律界、民营企业界会员人数有较大幅度增长。三是年龄结构更为优化,平均年龄由1994年的49.6岁到现在的46.7岁,降低了近3岁。
第三是高层次人士聚集效应明显增强,1994年全省会员中博士、硕士屈指可数,现在有博士和在读博士生40人、硕士和在读硕士生75人。
第四是中高级职称的人数和比例不断升高,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由1994年的224人增加到749人,增长2.3倍,具有中级职称的人数由 1994年的429人增加到1065人,增长1.5倍。高、中级职称的人数占会员总数的比例,由1994年的72.8%到89.9%,上升了17.1个百分点。还有一批会员在各级机关担任领导职务,使中上层人士的比例达到93%。
第五是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的人数逐年增多,会员中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从省“三大”时的110人、省“四大”时的159人、省“五大”时的298人,到现在有385人,占会员总数19.1%。会员中有厅级以上干部16人,处级干部102人。
二、组织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体会
1、坚持速度与质量的统一。我们既积极又稳妥地做好组织发展工作,不以降低速度来求质量,而是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力争“速度”“质量”双赢。
2、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参政议政的需要。人才是实现参政议政精品工程的基础和依托,有了更多的各行各业的专家,才能生产出更多的参政议政精品。我们根据参政议政需求选择发展对象,再通过参政议政活动为人才构筑平台,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产生较强的吸附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民进,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向省政协全会提交的提案,2003年有2件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提案(全省共5件),有3件被省政协列为主席督办提案(全省共19件);今年有3件被省政协定为主席督办提案。省政协每年编辑《建言献策100例》、《社情民意100例》,民进2003年分别入选13例和19例,今年分别入选11例和12例。民进省委会向省委、省政府送交的专题调研报告,2003年有6份,都得到省领导的重视,省委书记孟建柱,副省长凌成兴、赵智勇、危朝安分别作出详细批示,转有关部门办理;今年有6份,省委书记孟建柱已对其中的5份作出了批示,省委常委刘上洋、副省长危朝安也分别作出了批示,评价很高。我们提出的《关于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建议》、《关于在未成年犯中实施义务教育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中小学特级教师评定办法的建议》已被政府采纳,并就此出台了三个文件;《长江江西段水体和土壤保护与修复》被政府列为参阅文件下发至县。取得这些成果是因为我们近年来吸收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入会,邀请了一批会外专家参与专题调研。这些会外专家成为我们的的发展对象,有的已经加入民进。
3、组织发展要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要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着力寻找、发现、发展高素质人才。
1999年赣州撤地设市,我们发展了一位曾经担任过县级市副市长、继而担任地区教育局副局长的同志入会,并推荐她作为市委会主委人选,该同志后来当选市政协副主席,会内、会外反映很好,我们把这作为一条成功的经验。去年九江市换届,我们提前物色有希望进入市级领导班子的人选发展入会担任市委会主委,该同志已经当选副市长。今年12月初景德镇市换届,我们也采取这种办法,把会内安排作为使用干部和进一步考察、培养干部的重要手段,对条件成熟的后备干部及时进行会内安排。2004年已有1人新任市委会主委,3人新任市委会副主委、1人新任市委会秘书长、43人新任总支或支部委员。
4、组织发展要着力于优化结构,提高全会整体素质。我们在教育界着力提高高校会员的比例,但又尽量避免让人才过于集中在同一所学校,增加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的难度,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高校、中介组织作为新的发展领域。在发展新会员时注重发展高学历、高职称人士入会。
三、组织发展的做法
1、更新人才观念,提出“人才强会”战略。我们提出一是要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会内各层次人才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二是要教育、引导、鼓励会员在本职岗位为党的事业建功立业;三是通过会内搭平台、进班子(会的各级班子,包括支部委员会)加强会内培养,提升参政议政水平和会务工作能力;四是积极向党委输送会内高素质人才,争取更多的政治安排、实职安排,以扩大民进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地位。会的各级组织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努力在会内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使民进组织对社会形成强力的“吸附效应”,让高层次人士入会后有“平台”,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这样,高素质的人才就会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民进这个大家庭中。
2、各级领导亲自做发展工作。我们从会的发展和前途出发,从会务工作需要出发广纳贤才,坚持“以关爱建感情,以感情联系人,以活动吸引人,以事业发展人”,会内各级领导都力求做到有“思贤若渴的胸怀,见缝插针的韧劲,三顾茅庐的诚意,礼贤下士的气度”,锲而不舍地做发展工作。反对武大郎开店,提倡“思贤”、“让贤”,不拘一格“纳贤”。去年省人大、政协换届,我们把目光瞄准已经担任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无党派人士,今年我们召开了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发动高层次人士发展更高层次人士入会。
3、“拿来主义”提高政治安排的比例。我们每年都要发展百余人入会,基数大了,政治安排的比例就会小,所以必须有意识地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物色发展对象以提高政治安排的比例。2003年我们发展了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1人入会,其中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7人。当然在发展这些同志入会时也综合考虑到了下一届的政治安排。
4、狠抓支部“达标”建设,增强会的活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基层组织是全会的基础,只有夯实人才工作基础,参政议政、为经济建设服务工作才能跨上新台阶。我们制订了《江西省实施〈中国民主促进会基层组织工作暂行条例〉细则》和《民进江西省省直基层组织工作评估试行办法》,规范和考核基层组织工作,帮助支部选配领导班子,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省直支部主任会议,采用给支部活动出题目,对支部活动的内容、形式、安排给予具体指导并提出基本要求的方式,推动支部工作,增强会的凝聚力,每年组织8次以上省直会员参加的活动,帮助基层组织解决时间、经费、场地、内容等困难,目的是激活基层组织的“吸附”能力,使高层次人士不断流向民进,源源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