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研讨现场
9月16日至17日,“中国教师发展论坛(2007)”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了后半阶段的专题研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复兴,浙江省杭州朝晖中学校长陈音,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刘尧,北京大学教授陈向明,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教科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肖峰,7位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高校领导,围绕师资队伍建设与教育均衡发展,教师地位、教师流动与教育公平两个专题发表了演讲。
专家们就我国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师幸福感,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县级社区学院与教育均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公平,教师流动与教育公平,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制度性思考等问题做了精彩的发言,并与在场的师生做了交流探讨。
社会公平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农村义务教育的巩固与提高,特别是要实现区域与城乡间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城乡教师队伍素质、水平的动态均衡。必须将城市教师支教农村和农村教师到城市学习进修的政策、措施制度化,建立稳定的城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才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素质。
加强城乡教师流动的制度化建设,首先国家应尽快完善城市教师到农村,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的薄弱校和缺编校支教的制度。以国家层面的制度化的政策,有力地推进城镇教师特别是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其次,充分重视并尽快建立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学习进修的制度,以一方面增强农村教师自身的造血功能,另一方面缓解农村地区合格师资不足和教师素质较低的问题。然后,制定农村教师流失补偿制度,一方面以规范管理,另一方面使流入地对流出地有所补偿,流出学校可用补偿金或聘用其他合格教师,或为本校在职教师提供进一步学习进修的机会,以缓解、减轻农村师资特别是合格师资紧缺的窘况。再次,将城乡教师交流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考核各地教育行政领导业绩的指标。最后,确立义务教育教师作为教育公务员的身份与法律地位。教师的身份和法律地位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建立教师城乡流动和管理制度时需要考虑的前提性因素。将义务教育教师确立为国家教育公务员,能最大程度地推动教师的合理流动与城乡、区域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因而促进城乡、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从长远来看,确立义务教育教师作为教育公务员的法律地位,不仅有利于国家统筹教师资源,实现教师城乡间的更有序流动与合理配置, 而且能有效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进而有利切实促进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义务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建立教师教育公务员制度将是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特别是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与根本之策。
教师是优质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决定教育公平,教师队伍质量的不均衡是导致教育的不公平的原因之一。在要实现区域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其关键在于教育质量均衡,而质量均衡的关键又在于教师水平的动态均衡。硬件设施建设可以在下定决心、保证资金的条件下较快得到解决,而教师队伍建设显然是一个长期的、需要提早关注和着手解决的问题。
针对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公平问题,要坚持“实践认识论”的原则,把教师的工作植根于生动、具体、完整的场景中,进行整体的、跨学科的、超理论的分析,以教师亲历的(lived)经验作为出发点;如增加实习环节,教育硕士和博士;参与式培训,行动研究,校本研修等。教师不仅需要学术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发掘和提升自己的“实践理论”,以便在不同理论之间形成对话,改进思维品质和行动效果。
大量的国际研究表明,知识因素是解释各国或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差异最重要的因素。通过跨国数据回归研究发现教育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所以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城乡教育差距不断加大。城乡收入差距与城乡教育差距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由于农村贫困导致教育落后;反之,由于农村教育落后会进一步加剧农村贫困。
发展农村高等教育,创建县级社区学院,对于解决农村人口完成大学教育,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就地培养县域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全力改善农村教育,尤其是积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者掌握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未来我们要建成的农村高等教育体系是以服务于农村的县级社区学院为主体,多种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幸福感与教育均衡发展关系紧密,没有充满职业幸福感的教师,就难培养健康、自信、快乐的学生,难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首先要探索科学评价机制,提升教师工作的满足感。建立新型的评价机制,淡化分数的权威,提倡人文管理,实施“人心工程”,让教师体味到岗位的幸福,创新学习机制,关注教师的精神成长,搭建多种平台,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创设多种载体,帮助教师养成愉悦的身心。组建“教师心理加油站”,为教师感受幸福引路。组建“休闲俱乐部”等非正式组织,让教师享受健身、休闲的快乐。最后,要营造高品质教育生态环境,创建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提升教师校园生活品质,通过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增强教师的校园归属感,通过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源泉动力。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王立平,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秘书长赵光华听取了专题研讨,出席论坛的30余位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高校领导,民进部分省级组织负责同志和优秀教师会员代表,浙江师范大学的部分师生参加了研讨会。
(责任编辑:张政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