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即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就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荣辱观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渗透了汰劣、扬优和创新的时代精神。
一、关于"汰劣"
荣辱观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汰劣",就是要裁汰那些有害于社会的不良道德。这是因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无论哪一个国家的国民,无论哪一个民族的成员,都必然要在荣辱观或道德水平方面展现出若干差别,甚至是重大差别,其中有的差别还可能表现为"优"与"劣"的尖锐的对立。所以,抨击那些扭曲的荣辱观,裁汰那些低劣的道德,应是一项需要一代接一代去完成的艰巨任务。以中华民族为例,古往今来,在荣辱观或道德观方面,同样存在着带有劣根性的糟粕。例如,辗转传承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女子无才便是德"、"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 (《儒林外史》第13回)等观念,均属于值得大加挞伐的糟粕。当前,在家风家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方面,我们仍可以看到不少令人扼腕的滑坡现象:在高雅的教育殿堂,教授剽窃、学生舞弊已不鲜见;在圣洁的医卫领域,见死不救、收取红包屡有所闻;此外,见义不为、肇事逃逸的事件也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这样的事实反复说明,我们要在道德层面做出正确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要在全社会优化荣辱观,就必须下一番"汰劣"的功夫。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社会主义荣辱观时,将"八荣"与"八耻"对立起来,实际也从深层提出了在道德层面"汰劣"的艰巨任务。如果我们不能树立和强化以危害祖国为耻、以背离人民为耻、以愚昧无知为耻、以好逸恶劳为耻、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见利忘义为耻、以违法乱纪为耻、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观念,那么,就不可能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也不可能在以德治国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获得成功。
二、关于"扬优"
"扬优"与"汰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扬优"意味着"汰劣","汰劣"孕育着"扬优"。我们中华民族所以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原因之一就是历来注重道德修养,历来主张"扬""汰"并重。在这方面,我们的先人曾留下了不少宝贵的遗产。诸如"不知荣辱,则不可以为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等,均不失为历久弥新的格言。在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宝库中,还有家国一体、以民为本、忠义孝悌、推己及人、崇尚礼仪、讲求信义、济弱扶倾、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数不胜数的家珍。这些无一不是值得加以光扬的优长。在当代,我们也不乏雷锋、焦裕禄、郑培民等道德高尚的典范,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克已奉公、舍己为人、见义勇为、艰苦朴素品格,同样是我们强化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养料。但是,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如何科学地确定适应国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道德标杆,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标准太高,则过犹不及。例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还不大可能成为芸芸众生的行为准则。反之,标准偏低,则无以济世。例如,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等,又不符合复兴中华的时代要求。正因为此,党中央于2001年出台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适时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方针。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八荣",正是对实施纲要的发展的提升。它不仅具体回答了当前在道德层面按什么标准"扬优"的问题,而且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三、关于"创新"
如同构建与时俱进的民族新文化一样,在道德层面进行"创新",决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必须把握继承传统美德、注入时代要求、形成社会共识三大要素,目的则在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实现了三者的高度统一。从"以热爱祖国为荣"看,既打上了继承传统美德的烙印,又断然否定了当前"台独"、"废统"等危害祖国的行径。 从"以辛勤劳动为荣"看,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长,又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剥削阶级的意识划清了界限。从"以崇尚科学为荣"看,既汲取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因科技落后而挨打的教训,又展示了当代复兴中华的前途。从"以诚实守信为荣"看,既否定了"见利忘义"的丑行,又有别于传统"重义轻利"的说教,实际托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义利并重"观念。无疑,诸如"以服务人民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都具有将传统美德与现实要求有机结合的特点。必须看到,张扬以"八荣"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标杆,并不意味着全社会已经达标。实际上,在立标与达标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改革开放以来,在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我们在道德建设方面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某些悲观主义者看来,"中国人一代不如一代,中国人的毛病越来越严重了,素质越来越下降了,甚至堕落了"(《中国人的毛病》序,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仿佛时风日下、道德滑坡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的确促进了生产发展,但也带来了以假乱真、以劣充优和拜金主义等新问题。对外开放的确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西方文化中最自我的东西也乘虚而入,并成为不少人的处世信条。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确提升了综合国力,但又派生出一批"官倒"和腐败分子。转变观念的确使我们获益良多,但又使一些人陷于误区,以至于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土老冒"。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正因为在立标与达标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正因为社会存在着道德观多元化的新动向,所以,创新以"八荣"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标杆,整合社会各利益群体的道德观念,就必定要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总之,提倡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创新和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不单是宣传教育的问题,也不能满足于一般号召,还涉及到优化社会环境,完善社会管理和进行具体指导等诸多方面,还需要通过必要的制度安排,刚性的法律手段,柔性的民主氛围,有效的奖惩机制,适宜的宣传导向来加以培育和保证。我们只要锁定目标,提高信心,多管齐下,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将"八荣八耻"化为全社会的共识,并使之成为社会各届的自觉行动。
(作者:陈剑安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广东民进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