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1日至6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怀西率领,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王立平,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部长虞音、社会服务部副部长赵会,民进中央科技医卫委员会副主任、北师大资源环境系教授王民及国家农业部有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的民进中央安徽省考察团一行12人肩负着造福农民百姓的沉甸甸的责任,一路南行3000余公里,就“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实施情况,分别对安徽省合肥、安庆、池州3个市的6个区(县)——肥东、舒城、怀宁、贵池、青阳、九华中的7个乡(镇)的7个示范村——11家农户、3个生态家园进行了调研,并听取了安徽省、池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关于“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实施情况及有关问题的汇报。考察期间,我们还邀请了安徽省有关市(区、县)党政领导和农业、农村能源部门负责人,生态家园示范村、生态庄园及示范农户代表进行了座谈,基本了解和掌握了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部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有关背景和内容。 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巩固国家生态建设成果,增加农民收入,农业部从2000年开始,提出并组织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计划”。 (一)农业部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缘由 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需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除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切实纳入农业发展目标之中,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改善生态环境,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西部农村,为做饭、取暖而填进炉灶里的草、木,消耗了大量的植被。仅以贵州省为例,该省农村每年烧柴450万立方米,占全省林木砍伐总量的50%以上,是个惊人的数字。这种现象在中国其他省份也普遍存在。植被过度的采伐利用,加剧了能源短缺,形成了“能源短缺——过量樵采——生态破坏——能源更加短缺”的恶性循环。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能够引导农民逐步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解决农民温饱和实现农民增收的同时,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三是推动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村可再生能源工作只有置于当地和本部门的中心工作当中,才能得到重视和支持,只有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当中发挥作用,才能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也才能获得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队伍自身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实施内容 以农户为基本单元,系统整合可再生能源技术和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与改圈、改厕、改厨、改院结合,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土地、太阳能和生物质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形成农户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该计划近期实施的主要内容是以沼气为纽带的各类能源生态模式工程。 国家农业部将该计划列入2003年21项重点工作之一,并列为为农民办的十件实事的第一件。2001年和2002年共投入资金4亿元,2003年又安排国债资金10亿元,工程建设涉及1000多个县8626个村,受益农户170万户。
二、安徽省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取得的成效。 根据国家农业部《全国沼气建设规划(2003年—2010年)》,安徽省是最适宜发展沼气的12个粮棉产区之一。2001年,该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生态环境改善这一核心,大力推广以农村户用沼气为重点纽带的多项农村能源技术,大力推广在南方颇具代表性的猪——沼——果(茶、菜、桑等)能源生态经济模式,即养殖猪禽,粪便入池发酵生产沼气,沼气点灯、做饭,沼液浸种、喷洒果树以增强抗逆性,沼渣肥田,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提高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并通过改厨、改厕、改圈,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截止2002年底,该省共计投入5200万元,发展农村户用沼气15万户,年沼气产量3703万立方米,其中有28个县承担了国家和省级“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建设项目,8万多户开展了沼气综合利用(占建池总户数的54%)。 通过调研,我们将安徽省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取得的显著成效归结为以下四个主要层面: (一)经济效益层面 “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是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事。 1、农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 调研中我们深入农户了解到,安徽省农户建一口8立方米沼气池可年产气350立方米,节约柴草3000公斤以上,提供沼渣、沼液2万公斤,户均年节支增收在1000元以上。仅举几例: (1)我们在安庆市怀宁县蒋圩村陈少兵生态庄园中看到,该农户养猪、建池、种菜,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的年纯收入已达到10万元以上。户主陈少兵在介绍经验时深有感触地说;“靠党的好政策,走以沼气为纽带的科学种养之路,在农村是可以勤劳致富的”。 (2)我们在池州市肖坑村调查了解到,该村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推广“猪—沼—茶”模式,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了林木资源,且沼液、沼渣代替了化肥、农药,减少了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特别是该村自2001年以来禁止任何化肥、农药和激素进村,大力开展沼气有机肥生产,使得绿色有机食品声名远播。在国内绿茶价格连年走低的情况下,该村所创“佛堂”牌有机绿茶售价平均增长20%左右,每公斤增值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50元。2002年该村的春茶更是拍卖出了每公斤6400元的高价,并以此带动了周边地区50万农户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3)合肥市肥东县中胡村大量使用沼肥栽种无籽西瓜,病害减少,产量增加,品质提高,农民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池州市贵池区三范村实施该计划后,户均年节约燃料费450元、电费60元、购肥资金220元,户均节支800元左右。 据了解,一般生态家园户建设总投资3500元左右,投资回收期为1~2年,户均纯收入比非生态家园建设户高30%~50%。“家有一口沼气池,做饭点灯不用愁;垃圾粪便全入池,清洁卫生真可靠;沼液肥田渣喂鱼,养猪种菜又种粮;别看小小沼气池,农民好处实在多;节支增收双千元,生态环保又富民”。这段流传在安徽省农户中的顺口溜,正是“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受到广大农民热烈欢迎的真实写照。 2、农业增效,促进结构调整。 该计划在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的同时,拉动了养殖业,调整了种植业结构,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仅举几例: (1)“前带养殖业,后促种植业”。池州市自实施该计划以来,改变了单一种植粮食的经济结构,形成了适宜当地资源特色、满足市场需求的农业生产结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072元,增加到2002年的2270元。2003年前景更加看好。该市九华乡二圣村(民进中央投入5万元,选择50家农户建池的示范点)通过“三结合”沼气池建设,带动发展了养殖户478户,增加生猪存栏量900口,发展生态茶园400亩、无公害蔬菜600亩,农民人均增收400元。 (2)安庆市以实施该计划为契机,建池3万口(位居安徽省前列),每年为农民节支增收近9000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养殖业及优质无公害农业产业的大发展。 (二)社会效益层面 “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是农村农民在生产生活中一项重大的变革,是惠及农民的好事。 1、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社会文明进步。 在安徽,我们走村进户目睹了沼气建设与改厕、改厨、改圈相结合,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改路、改水、改庭院相结合,改变了村容户貌。该计划使生产生活垃圾实现资源化利用,清洁了环境,改善了厨房卫生,缩短了炊事时间,也极大地减轻了农村妇女的劳动强度,使大多数妇女从烟熏火燎中解脱出来,享受到现代文明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做饭不烧柴和炭,点灯不用油和电,烟熏火燎不再现,文明卫生真方便”。清洁能源的使用,正逐渐引导农民更新传统的生活观念,选择健康文明、清洁卫生的现代新生活。 2、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清洁公共卫生环境,防止疫病传播。 在广大农村地区,人畜粪便是主要环境污染物之一。农村的公共卫生环境也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农村沼气以人畜粪便和其它污染物为主要原料,变废为宝,改变了过去“砍柴做饭烟熏眼,粪水蚊蝇满庭院”的落后状况,改变了农村的卫生陋习,大大改善了农村公共卫生环境,降低了人畜发病率,减少、防止了疫病的传播。因此,该计划可以说是使中国农民走向现代文明生活的一个重要台阶,对农村摆脱长期以来脏、乱、差的困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3、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直接进村入户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将不断吸引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务农,依靠科技建池致富。且该计划未来的标准化、规模化建设,由此形成的农村能源产业以及所需的技术、管理队伍可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这在当前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情形下,不失为现阶段除小城镇建设外的另一个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生态效益层面 “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1、改良了土壤,保护了水源。 全国每年畜禽粪便数量高达几亿吨,粪水几十亿吨,绝大多数就地排入池塘、江河,造成严重的污染,危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变废为宝,减少了传统种植、养殖对生活环境造成的污染,提高了产品品质,改良了土壤,提高了田地肥力,保护了水源,开辟了生态农业建设新途径。安徽省已涌现出不少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典型。许多农户依托“猪—沼—果(渔、菜、茶等)”生态农业技术模式,走上了“生态农庄”的综合发展道路。 2、巩固了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历史性成果。 (1)我们在农户中了解到,每立方米沼气的热值高达5500卡,远胜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