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生态富民专题 > 民进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富民计划 > 地方组织调研成果


以沼气建设为纽带,促进重庆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健康发展

重庆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考察报告


    二OO三年七月一日至七月六日,民进重庆市委“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课题组随同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率领的民进中央考察团对重庆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重庆市人民政府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情况的通报,听取了长寿、涪陵、丰都、忠县、大足五区、县及有关乡镇、村领导的情况汇报,并对这些区县的示范村、示范户做了个案考察,与村民们进行了广泛交谈,获得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考察活动结束后,我们又对其他五个区县的有关领导做了个访,也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我们认为,调研和个访所获得的这些材料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有助于深度了解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实施情况,对将来如何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意义重大
    在考察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是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有百利而无一害。对重庆而言,这项工程的意义就更为重大。重庆是大城市,但又是大农村,在三千万人民中就有二千四百多万农业人口,要实现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战略,就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而以“畜+沼+粮(菜、果、林、鱼)”为特征的生态建设模式,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
    (1)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能源问题,对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重庆广大农村地区的贫困状况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长时期以来,农村烧火做饭通常使用柴草,造成乱砍滥伐和稻草不能还田,对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很大。仅以忠县为例,一年就烧掉薪柴31.6万吨,相当于42万亩薪柴林的年生长量。使用沼气,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缓这种对大自然的侵犯,有效地保护生存环境。据测算,一口8一10立方米的沼气池产气量基本上够一家4口人做饭之用,一个生态家园示范产一年可以节省柴草2.25吨,相当于3亩新柴林的年生产量。而沼液、沼渣还可以用作肥料养田、肥土,改良土壤。可见,沼气农用在恢复生态平衡、保护森林上的重要意义。
    (2)增加了农民的相对收益。调查显示,在三峡库区,一个农户每年用于蜂窝煤的费用高达五百元以上,而烧柴草的农户,每年要花一个劳动力近一百天的时间上山拾柴火,其劳动价值可折算为3000元。而农户一年花在农药上的费用在50—100元之间,花在化肥上的费用最少也在100元左右。粗略估计,一个普通沼气产一年仅因节约燃料、肥料、农药等费用就能增加一千元以上的收入。如果劳动力转移得当,还能创造更多的致富机会。
    (3)改善了环境卫生,解放了妇女。党和人民政府一贯致力于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农村卫生条件也在不断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农民的生产方式和他们长期以来所养成的生活习惯,使他们难以摆脱“脏、乱”的生活环境,而建沼气池,带动了厨房、猪圈(牛圈、羊圈)、厕所、院坝、道路的改造,秸杆和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化废为宝,庭院干干净净,家居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妇女也因此从烟熏火燎之中、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之中解放出来。这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4)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社区两个文明的建设。沼气建设,由于节支增收,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收益,改善了家园生态环境,提升了农户生活质量,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喜气洋洋,对党和人民政府充满了感激之情,村民们说,“沼气池是生态池,是致富池,是幸福池,是小康池”。毫无疑问,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对改善干群、党群关系,稳定农村社会政治基础,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富有成效
    重庆市委、市府对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极为重视,从2000年以来,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大目标,抓住结构调整这条线,认真组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围绕生态家园这个核心,突出其纽带作用,二是狠抓了生态农业,三是加强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取得了成效:
    启动实施了15个小型公益设施农村能源项目示范县,20个生态家园示范村,5000余户示范产的建设工程,完成了一批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农村能源子项目,截至2002年底,全市累计建设产用沼气池48万座,推广省柴节煤灶430万户,其中2002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0万座,推广沼液浸种25万亩,沼液防治病虫害20万亩,沼液、沼渣养鱼38万亩,沼液养猪13万头。至今年六月底,已修建沼气池1.5万口,完成1.5万产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建设任务,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生态家园。垫江、永川秸秆气化集中供气试点建设,也取得成功。
    在实践的过程中,广大农产和农技人员积极创新,开发出多种沼气富民生态农业模式:猪一沼一粮,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鱼,猪一沼一菜,猪一沼一林等等,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对推动农村小康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形势依然严峻
    有关资料、实地考察和个访的结果都凸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重庆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形势依然严峻,现在还不是高歌一曲的时候。
    (1)发展不平衡,建设速度太慢,与村民的要求还不适应。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全市仅完成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0.56%,各区县发展也不平衡,有的县乡工作做得扎实,示范产的数量多一些,沼气建设技术好一些,而有的区县的示范力度就差得多。无论是上述那种情况,我们所到之处,都能听到村民们强烈要求兴建沼气池的呼声。
    从《重庆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规划(2003——2010)》来看,规划显然也落后于现实的需要:按规划,到2010年,重庆市建设89.1万产生态家园示范产,而2010年适宜发展沼气生态家园的总农产数为460万户,规划发展的比例明显偏低。我们可以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坐标,衡量一下我们的工作进度:到2002年为止,广西全区建造沼气池总量为174万座,意味着平均每10户就拥有两座沼气池。(资料来源:《广西农家:田园生活入画来》,作者李嘉,《半月谈》2003年第8期)。可见,我市沼气建设的速度过缓。
    由于沼气建设速度跟不上要求,农村生活用柴问题十分突出,植被依然遭到破坏,生态环境还没有大的改观,长江两岸水土流失严重。从丰都到忠县,不出半小时路程,我们就看到23处程度不同的水土流失情况。
    (2)认识不到位,缺乏宏观视野。作为重庆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载体的沼气建设,它并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程,而是牵动“三农”问题的“抓手”,是富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民是其内核之一。但是,一些同志却缺乏这个认识,缺乏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推动富民工作深入开展的宏观视野,就沼气而沼气,显得起点低,行为不主动,行动拖拖拉拉,敷衍了事,甚至不排除有的地方想通过项目套现而挪作他用的企图。
    (3)缺乏有效的综合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配套政策,工作力度不够。沼气建设涉及到农业、卫生、环保、扶贫办、爱委会、科技、教育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是一项综合工程,因而需要进行综合管理,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但是,目前却基本上只是农业局一家的事,很难进行有机的协调,也因此很难形成政府合力和社会合力。可以这样说,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和配套政策,是沼气建设推进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4)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注入渠道狭窄。调研表明,每建一口6—8立方米的沼气池并完成改厨、改厕、改圈、改院坝等基础设施的配套,需要建设资金2500——3000元(农产自己的劳动投入、技工的生活消费不计算在内),而农业部生态富民工程项目投入的标准是每口沼气池建设扶持资金1000元,这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譬如像丰都、忠县以及远离主城区的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就显得太少,农民的沼气池建设成本也因此增加,客观上影响到了农民建池的积极性。目前,建池资金主要有项目投入、农民自筹两种方式,虽然有的县(如大足)也搞了信用社小额贷款,支持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但总体上看,资金注入渠道还是太狭窄,成为制约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瓶颈,影响了家园生态环境改善的速度。
    (5)缺乏统一的建设、管理标准。从所考察的项目村、项目示范户沼气池建造的实例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各地沼气池的建造标准不一致,也存在科学性的问题。有的县(如忠县)沼气池建造较为科学,也有现代意识,但由于没有标准加以认证,因此难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这既可能影响沼气池的产气量,也没有确保避免沼气使用带来的安全隐患。所以,建立全市统一的沼气建设和管理标准,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6)因受气候影响,产气量不稳定。沼气技术是对高温菌种技术的合理利用,产气量与温度成正相关,温度低了就不产气。因此,在高寒地区(或海拔较高地区),沼气技术就难以推广(这也就是为什么沼气技术在非洲大受欢迎的自然因素)。在广大农村,沼气使用户普遍感到冬春不够用,而夏天气过剩。它给农户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也客观上解释了沼气使用户为什么还会有柴灶、煤炭灶这类的基础设施。
    (7)沼气原材料欠缺,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沼气原材料中,人畜粪便占有相当的比重,因为碳、氮合理比例是沼气产气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养猪的效益不高,影响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因而养猪的农民越来越少,沼气原材料也在自然减少,这就成为沼气技术推广的一道门槛。
    (8)出渣问题目前尚未解决。沼气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但是,目前沼气池出渣问题还没有解决,农民也有种种疑虑。
    (9)缺乏项目评估和监督体系。任何一个项目的实施,在实施前都要有前景和风险预测,在实施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评估、监督,在实施后也要进行必要的监管,而这些评估和监督就需要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来支撑,但由于我市沼气建设目前尚处在示范阶段,因而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这样一个体系。我们认为,这不利于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在我市的进一步推进。
    (10)推广、教育的力度不够。推广、教育是沼气技术得以在广大农村地区传播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重?
[关闭窗口]

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Email: webmaster@m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