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参政消息》刊登了香港《亚洲周刊》3月14日文章,题为:罗大佑唱出文化中国
奔走在两岸三地、声称要唱出文化中国理念的“人文歌手”罗大佑,在香港接受了记者访问。罗大佑在台北当放射科医生的时候,陈水扁曾经去检查身体。一次,罗大佑给陈水扁拍X光片。罗大佑回忆说,当年陈水扁的身体还算健康。不过,现在看,陈水扁的政治X光片却不太理想。
他认为,民进党的问题是鼓吹对中华文化的敌视,荒谬的是,民进党本土化所倡导的什么妈祖、闽南话,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割舍不掉的。
召唤和平与爱
歌迷们都说,罗大佑是台湾之子,是中国之子,是全球华人之子。罗大佑说:“我父亲是广东梅县人,母亲是福建漳州人,我是生在台湾的中国人,除非我换血。”
他说:“人文的认同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一个传统,对一种文化的认同是很重要的。人没有根,他会飘泊,我是飘泊命的人,但我一直在寻找根那种感觉的东西。一个国家几千年来一直生存着,就有它的道理。我在两岸三地走,看似飘泊,其实始终在寻觅‘根’,内心是很扎实的。”
回台湾心里不安
罗大佑说:“对台湾目前的乱象,有一种忧心的感觉。我现在不大看台湾新闻,觉得时局太乱,总是没有什么好消息。”
他表示,说是民主进步的党,但让人活得不是那么心安。人活着最主要是心安,家是什么,家就是最心安、最开心的地方,他回到台湾,心里感觉总是不安,他身边的朋友也有这样的感觉,认为政府该做到的没有去做。他说:“中国大陆这些年是否进步,人民的生活是否有变化,这是很明确的,绝大部分人都觉得生活比以前好了。中国文化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同样,对香港的未来,我比一般香港人乐观多了。”
有限空间与无限空间 他说:“音乐、歌曲,不是文字,而是语言,是有声音的,是有感情的。中国大陆空间宽广,历史长远。有的入死了,名字留下来了,作品留下来了,这些作品能留下来,之所以能感动人,就是因为它触动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默契,带给人类一种和谐的东西,引发人类的共鸣,这种共鸣对我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任何创作人对创作有义务的话,有责任感的话,即使是一种愤怒的声音,听起来是反叛的声音,听起来也是一种感情。我相信,歌除了感情以外,什么都不是。”
从台北,到香港,再到北京,罗大佑近乎偏执地追逐着中国的时代脉搏。他说:“我住过很多地方,搬过很多次家,北京给我的空间更大。北京已经无可避免地成为世界华人最大的文化汇聚地。音乐的中心是心和感情,不管你在哪儿,你的中心点都还是人,我在追求和寻找的还是人本身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