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5年是两岸关系发展中重要而关键的一年
2005年的两岸关系发展形势堪称令人鼓舞,大事不少、热点焦点多:从1月下旬开始的台商春节包机到2月初的汪道涵会长“私人代表”――“双亚赴台”吊唁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从贾庆林主席在“江八点”十周年会上讲话、胡锦涛总书记“四点意见”到《反分裂国家法》通过、3月28日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团赴大陆的“破冰之旅”、连战与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从两岸基层民意代表在南京举行“双百论坛”、大陆进口18种台湾水果到9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一届两岸民间菁英论坛、宋楚瑜第二度大陆行,从10月连战二度访问大陆、两岸庆祝台湾光复60周年到2006年度台胞春节包机的落实。两岸交流热潮不断涌现、两岸紧张局势有所缓和是今年两岸关系中的突出现象。
(一)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思维――“江八点”十周年讲话与“四点意见”
1月28日,贾庆林同志在“江八点”1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的《继续争取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的讲话是大陆对台政策上一篇相当重要文献。提出四个“只要”――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两岸关系发展与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而3月4日在全国政协、人大分组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了“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四点意见”是新时期中央对台政策新的指导性纲领,体现了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面对两岸关系严峻复杂的形势,从整个中国的发展战略出发,牢牢地把握大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
(二)《反分裂国家法》――“法律台独”的“紧箍咒”
3月14日,十届人大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它是新时期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新的重要举措,是为了捍卫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的活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制定的一部法律。可以说,是近几年来日益严峻的台海局势造就了法案的制定,因此,《反分裂国家法》的立法主旨是反对“台独”、维持稳定,促进统一。这是一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法律,是一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法律,也是一部确保两岸和平、保护台湾同胞的法律,是一部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法律。
(三)连宋大陆行――政党交流一小步,两岸关系一大步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访问大陆;接着,5月5日至13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访问大陆。连宋大陆之行,在两岸关系上是一个重大突破。“胡连会”与“胡宋会”既是历史性突破,也是成果丰硕,前景可期。其作用在于:一是打破了两岸长期以来的政治对峙,导正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二是营造了有利于两岸民众感情交融的良好氛围;三是破解了民进党当局精心建构的“本土化魔咒”,导正了台湾民众对大陆与两岸关系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定位。
二、两岸关系形势发展新特点
(一)两岸政党交流制度化
通过连战与宋楚瑜的相继来访,两岸真正确立政党交流制度化渠道,而与国民党的和平论坛和经贸与文化论坛、与亲民党民间菁英论坛,则使交流有了平台。政党交流,尽管不是两岸对话,但显然不是单纯的民间性质的交流,而是富有重要政治意涵的。
(二)大陆对台政策具体化
今年以来大陆对台政策不仅是“硬的更加硬,柔的更加柔”,而且是进一步趋向明确化与具体化。在毫不动摇地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同时,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在一系列具体政策与工作方面展现对台湾民众的真情善意,从而使台湾民众真正感受到“台独”分裂活动的危害性与两岸和平发展、“两岸双赢”对台湾民众的好处。从连、宋、郁三党领导人相继来访共同远景的提出,从台湾农产品的登陆到对台湾学生的同等收费及奖学金的设立,都显示出大陆对台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两岸、和平两岸、发展两岸;基本内容是:“反独优先”、“稳定高于一切”、“发展是硬道理”。具体讲有四方面特性:一是民本性,真正以台湾民众的需求与情感为本;二是务实性,从台湾民众的实际利益出发释放利多;三是主动性,积极主动做工作;四是灵活性。
(三)民进党当局两岸政策矛盾化
一是政策目标矛盾化。民进党当局在两岸关系中基本政策目标是“和平台独”,但这目标是矛盾的,要和平就不能搞“台独”,要“台独”就没有两岸和平。
二是政治现实与意识形态矛盾化。民进党始终难以放弃其“台独”的理想与目标,但国际、岛内政治现实是台湾根本不具备“台独”的基本条件。
三是“台独”理想的虚幻化。民进党内人士也已经开始认识到“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路。连陈水扁不得不承认:“台独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不要自欺欺人。”
四是政治与经济矛盾化。政治上“台独”诉求与经济上台湾无法自外于大陆这是台湾当局面临的无法克服矛盾。在经济国际化、经济区域化与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化大潮下,台湾经济要国际化首先大陆化,否则,只能自我孤立化、边缘化。
三、两岸形势新发展的影响
(一)“爱台湾”模式的多元化
在民进党当局“政治正确主义”的影响下,民进党俨然成为“台湾认同的代表”、“爱台湾的典型”。而其“爱台湾”的唯一模式就是挑衅大陆,挑起两岸间紧张。因此,连宋大陆行意义在于破解了民进党当局精心建构的“爱台湾魔咒”,告诉人们:两岸和平、双赢、共同繁荣才是真正对台湾民众有利的爱台湾的方式,民进党过去的方式其实是“害台湾”。
(二)中国大陆因素趋向正面化
在过去国民党长期反共教育与民进党当局刻意挑拨下,中国大陆因素甚至两岸关系在部分台湾民众心目中是被“妖魔化”的。通过农产品等交流影响,导正了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与两岸关系不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定位,营造了有利于两岸民众感情交融的良好氛围。
(三)反独统一战线的扩大化
通过连宋来访,两岸四党(共产党、国民党、亲民党与新党)确立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维护两岸同胞利益的共同主张,建立起反“台独”统一战线,而且把台湾社会中沉默的多数――非独、反独力量表现了出来,连战民意调查支持度首次超过陈水扁明显例子。
(四)民进党执政前景危机化
一方面是民进党执政无能、政绩不彰,“绿色执政,腐败保证”,台湾社会在向下沉沦;另一方面是由于民进党当局意识形态挂帅,在两岸政策上的“积极管理,消极开放”,使两岸形势发生了根本性逆转,三通不仅不再是台湾的筹码,反而变成为台湾需求、台湾命脉。民进党当局所面对是中国大陆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民进党执政面临危机化,年底县市长选举只是一个开始,而非结束。
展望2006年的两岸关系,有理由持“审慎乐观”态度。两岸政治上对立将会持续,政治性的对话只能是“各说各话”,但功能性的对话甚至谈判会增多,经济整合趋于密切,民间交流将更加热络。两岸关系呈现出如下态势:一是缓和性大于紧张性;二是平稳性高于波动性;三是合作性多于对立性;四是和平性胜过冲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