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 最近通过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给台商带来的发展机遇而引起了台商极大的重视与关注。
大陆台商普遍认为,未来五年,大陆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也就是说,未来大陆公共基础建设的投入,将相对集中在西部地区,农村建设也将获得许多补贴。这样的新型农业建设,对台商而言也意味着机会。
台湾的农村现代化过程成绩斐然,而大陆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公共建设诸如水、电、交通等各项工程,对台商提供了另一个发展方向,值得过去忽略西部开发商机的台商参考。
“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内容,我和其他台商都非常关心。”东莞台资企业协会辅导会长张汉文说,“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把台资企业的发展与大陆的战略规划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台籍全国人大代表范增胜认为,大陆目前已经形成一个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梯度布局,各个区域都很有针对性,“不同区域、不同梯度的存在,给台商进行产业有机布局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通过对规划相关内容的研究,无锡市台资企业协会会长孙佳钧“勾勒”出一张未来5年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新蓝图”: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仍将是台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但产业结构将逐渐向第三产业倾斜;环渤海和东北地区将是台商新一轮大规模投资的主要落脚点,企业类型将以出口型制造企业为主;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台商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现机会,参与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张汉文说,台资企业过去之所以集中在沿海,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是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企业;现在大陆各地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强调繁荣农村消费市场,台商可以考虑分出一部分力量来发展内销市场,目前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就已经出现面向内销市场的台商工业园区。
过去在引进台资上属于“第二阵营”的地区也逐渐走向引资的前台。与粤、闽、浙等台商分布较多省份相邻的江西,近年来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成为吸引台资梯度转移的新热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使东北地区在投资、能源、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开始显现,台资大举北上之势已现端倪。以东北地区承接台资转移的重要目的地沈阳为例,截至2005年底,该市已批准台资项目800余家,合同利用台资近12亿美元。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朱磊指出,台商在大陆的大规模“西进”虽然仍处于初始阶段,但随着大陆经济梯度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台商在这些地区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等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